想摆脱甚至超越《无间道》,结果,烂尾了

2019-05-17   影视地平线

香港电影人知道,单靠一部《无间道》以及之后接连出品的续集,是不足以挽救日渐颓败的香港电影。

可是,他们又很热衷于踩着辉煌的尾巴,继续着冲刺,因为,环顾整个香港电影圈,恐怕,只有警匪动作片才能给香港电影保留一丝颜面。

于是,《寒战》《无双》《反贪风暴》《风暴》《追龙》等一系列涉及警匪题材的作品相继问世,而香港金像奖也给予这些片子很大的肯定。

《寒战》在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在内的九项大奖,而《无双》在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七项大奖。

偏爱警匪题材电影,是因为,只有它们才最像香港电影,只不过,一路走来,当没有什么新意的警匪电影再想试图突破题材束缚,找寻新的创新点,似乎已经很困难了。

面对江郎才尽的困扰,香港警匪电影便需要新的血液注入,于是,在2015年,一部众星云集,横跨中韩两国合作的电影诞生,它就是《赤道》

距离上一次《寒战》上映过去两年后,导演组合梁乐民与陆剑青便再次卷土重来,而这一次,相比较《寒战》限于警方内部的矛盾危机,《赤道》无论从野心还有格局上,都提升了一大截,而且,涉及到了国际防恐内容。

1

《赤道》投资高达两亿,而里面的明星有中国的张震,张学友,张家辉,文咏珊,王学圻,余文乐等,当然,还有韩国的池珍熙,崔始源,尹真伊等。

从这些明星阵容便可看出,制作这部剧绝对是冲着大制作,大场面去的。

当立足香港的同时,又连接起内地和韩国,而题材中,对于恐怖主义元素的烘托,也牢牢牵制在香港这个方寸之地,香港仍旧是故事的主战场,其他的一切都是辅助。

说句实话,看完整部《赤道》,唯一能记住的,就是张震那个不苟言笑的表情,还有张学友那张胡子拉碴的脸。

一边是坠落在中国境内的飞机上丢失了军方手提装置,另一边是新研制的铀原料球被强行偷走。

而香港警方得到消息,武器此时正准备在香港某处交易,交易的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赤道”。

于是,韩国以及中国内地都派人前往香港,当各方势力汇聚香港时,围绕如何夺回武器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相比较《无间道》还算简单的人物脉络,《赤道》中的人物就多了去了。

韩国情报部门人员、内地安全员还有香港反恐特勤组组员,他们是代表正义的一方,而“赤道”组合,武器买家、澳门黑帮,美国情报人员等,他们代表邪恶的一方。

自古“正邪不两立”,于是,大打出手你来我往的交锋是避免不了的。

可惜,人物太多,以至于导致主次不明的情况出现,而每个人塑造的性格又不太饱满,甚至有些含糊不清的因素存在。

而众多人物在没有交代背景的情况下,光是出场就占据了一大半的时间,这让还没搞明白剧情的观众,一下子从一个人物身上跳到另一个人物身上,注意力分散,导致观影效果欠佳的同时,故事的连贯性也很难接的上,于是,只能顾此失彼的糊涂看完。

既然内容上稍显凌乱,那么,警匪动作片,爆破场面自然也是少不了的,只可惜,编剧的重点可能想放在明暗正邪的争斗上,而明争暗斗各怀鬼胎的阴谋涡流中,火爆的场面成了陪衬,只是,这个陪衬总感觉火药味不足,爆不起来。

一方面想要突出内容上的勾心斗角,一方面又想要展现国际的大场面,平衡没掌握好,做成了夹生饭。

当电影临到结尾,字幕出现时,观众恍然大悟,原来,第一部只是一个预告片,而真正的好戏才刚刚开始,也就是说,还有第二部。

可是,进电影院之前,也没说有第二部呢?

云里雾里的看完,才发现,坑挖了不少,土没有埋好。

2

香港电影作为华语电影的先驱,有着“东方好莱坞”之称。

香港警匪片辉煌的时刻定格在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而回归之后的香港警匪片,受制于市场所限,加上内地电影管理制度的渗入,拍摄内容上的局限越来越大。

如果,之前香港警匪题材涉猎广泛,那么,回归之后,香港警匪电影只能也慢慢跟着回归正常的状态。

胆子变小,只能自己跟自己玩,于是,在香港电影一蹶不振的时候,《无间道》横空出世

刘德华和梁朝伟的经典对戏,加上黄秋生的完美陪衬,摆脱了之前个人英雄色彩浓厚的设定,而是依靠剧情以及潜在的巧妙剧情设计,当干净利落的镜头剪辑将内容填充好时,即使没有多少枪战,依旧因为精彩的对手戏,牢牢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之后,《无间道》又推出了第二部和第三部,同样获得不错的成绩。

用《无间道》反观今天说的《赤道》,可以看出,香港警匪片想要做的一种突破。

之前香港警匪片,大多数讲的是内部的矛盾,最次,也就是像杜琪峰的那部《三人行》,或者是古天乐的《反贪风暴》那样,和内地合作一把,将主战场从香港稍稍往内地转一下。

只是,搞不懂内地警匪规则的香港电影人,用之前拍香港警匪片的套路,合作内地的电影人,最后,让自我特色失掉的同时,也耗掉了观众最后一丝信任。

既然香港地盘太小,那这一次就玩个更大的,于是,《赤道》国际化了,而且加上了最热门的题材国际反恐,不过,始终没有离开香港这块地盘。

核危机为题材,亚洲的反恐危机,敌我不明的争斗,但是,因为多线叙事中,剧情的架构太过于庞大,导致观众还没搞明白剧情就被迫继续推进,走的太快,忘了自己挖太多的坑,最后,掉进坑里了。

立足国际视野,手握庞大资源,可是,内容上的漏洞百出,急于想把所有的东西都展示出来,操之过急的后果就是顾此失彼。

之前,这两位导演组合执导的《寒战》,缺点也有,不过,倒是拍出了新意,最重要的是,在人物刻画上比较饱满,无论是郭富城还是梁家辉,或者彭于晏,角色性格鲜明,放到剧情上,也是合情合理。

而《赤道》呢,除了张震的杀手还算清楚,其他的诸如张家辉或是张学友的角色设定,含糊不清,导致,在看内容的同时,还得自行脑补他们各自的性格。

3

香港电影走到今天不容易,还在硬撑着说明对于未来也有一丝丝期待。

当所有人选择北上捞钱的时候,仍旧有那么一小部分人,想要在电影中留住香港电影的影子,这种经历过大起大落的香港精神,值得鼓励与肯定。

香港电影中有香港人某种精神的存在,自信乐观且不屈,而对于社会的思考,在香港电影中也常常看到,即使是无厘头的搞笑电影,同样在里面可以解读出对于社会的某种影射。

而香港的警匪片,看似对于黑社会有某种美化成分,可是,正义永远是主旋律的,而敌我争斗的最终结果,便是正义一方的胜利,这也寓意着香港人对于社会美好的期待。

暴力和血腥不是为了宣扬,而是为了凸显正义,当所有的内容都在为社会美好服务时,香港人的精神便融入其中。

《无间道》中对于卧底的探讨,《黑白道》中世事的无助和感叹,《喋血双雄》中对于黑白是非的反问。

这些,统统可以看做是香港电影对于社会,对于人生,对于生活的一种思索。

而如今,香港电影最后的出路便是格局放大,当然,格局放大的同时,内容上还必须有新的突破,如何在找到突破的平衡点,这便是未来香港警匪片的发展方向。

立足香港然后放眼世界是可以的,但是,香港电影的那种独特味道不能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