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肇庆。到了肇庆,在拜访严部长和黄主任时,听他们说肇庆的人文历史众多,众多的人文里有一座山不能不去,于是,一行三人就走进了鼎湖山。
在鼎湖山间,有一座庆云寺。隐于山,隐于林,隐于岭南,被誉为岭南四大名寺。这样的建筑制式,不同于北方的红黄色彩,这绿黄相间,也就是属于岭南一带。
我翻阅了一下黄主任给我的志书。他是肇庆地区颇有名气的地方志研究者和编撰者,自然对于肇庆的历史有所研究和独到见地。
黄主任告诉我,庆云寺藏于鼎湖山天溪山谷,始建于明崇帧九年(1636年),与韶关南华寺、潮州开光寺、广州光孝寺并称为岭南四大名刹。光绪十九年(1893年),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时敕赐"万寿庆云寺"匾和"龙藏经",并对寺进行修葺。
我不知道这块匾额是不是慈禧的手迹,对照故宫内的慈禧手书,有点质疑。但这块匾额是寺内的古董,也算是镇寺之宝。
寺院颇具规模,有殿堂房舍100多间,寺庙建在山上,依山势分成七级,l-2级为花园,寺院建筑群则分布于3-7级。
寺内现存舍利子、佛经、题匾、法座椅、大铜钟等文物,还有菩提、木樨、古梅、红棉等古树名木,鼎湖十景中的"菩提花雨"、"方池印月"、"塔殿香风"诸景均在寺内。
在大雄宝殿两侧,我发现有钟楼与鼓楼字样,却不见钟鼓楼的外形。也许实际存在,因为建筑的形制不同,隐藏在巨大的建筑中不同于其他寺院的张扬。
庆云寺是在莲花庵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明崇祯六年(1633年),在犄和尚来到莲花峰,视若佛地,于是结草为庵,取名莲花庵。两年后,栖壑大师应邀到莲花庵当住待,并随即大兴土木,把缓坡削成七级,倚山势构筑五层殿宇,计有大小殿堂100多间,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可见规模之宏大。
我去过国内许多寺院道观,一般都是由下自上拾级而上去一层层地观摩,而这一次,却不同,是从山上而下观看这座寺,因此,对于它的最高处印象更深刻。
庆云寺按中轴线对称布局,自下而上依次为:第一层韦陀殿,内设知客堂、云房,南有客堂、鼓楼;北有斋堂、钟楼;第二层大雄宝殿,内设东土祖师殿、伽蓝殿,三殿合而为一;第三层中正堂;第四层毗卢殿,南有藏经楼、七佛楼,北有睡佛楼、佛母楼;第五层塔殿,即原建之莲花庵。寺宇建成后,栖壑大师见周围雾霭袅袅,加之山顶有湖,“天将雨,湖先出云”,遂将莲花庵易名为 庆云寺。
因此,这最高处也就最辉煌。而且,俯瞰整个寺院,对于这座古老的建筑的纹理图案就关注的更细一点。
在庆云寺,我发现了一座卧佛,在卧佛之后,还有一座卧佛。这是在国内首见的。
于是,我独自一人,静静地观这卧佛后的卧佛,庆云寺素有“禅、净、律三宗俱善”之盛名,那么与肇庆鼎湖山共称作:“百城烟雨无双地,五岭律宗第一山”,静卧静我,卧静我静,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释?
其实,庆云寺的每一处都是有故事的。寺外登山道途中有一奇景:姻缘树。本为高大的木棉树与茂密的龙眼树相对相立,枝枝叶叶却相互缠绕、缠绵。宛如世上千里姻缘一线牵。而且,途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古树或立或卧或侧或倒,严部长是书画家,他笔下的肇庆充满了宋代的美。如他笔下的一幅鼎湖山的画作,本是一株充满活力的几百年的榕树,却活生生地跑到他的画作里生活,而那棵现实中的老树甘愿倒伏在大自然的尘埃里........
下山途中,我看到了这样一座门,来时方,去时圆,也是人生方圆的一种写照吧。
每一个登上顶峰的人或许都会看到这面镜子吧——世界观身外,楼台落镜中。庆云古刹,质朴而宽宏,庄严而典雅,雄伟而肃穆,以其独特的东方建筑艺术风格而闻名中外,迎你送我来来往往,不论繁华与富贵,不论贫寒与简单,都会归于自然而然。
肇庆有座鼎湖山,山里有座庆云寺,寺里有座卧佛,卧佛后面还有一座卧佛,静卧静我,我静卧静,敬佛佛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