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前段时间《少年派》热播,这部围绕着高考的家庭剧,几乎放完一集,就引起一波讨论。网友们在剧情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生活,这简直就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啊。
闫妮在《少年派》中饰演的就是妈妈王胜男,她怼起自己的女儿简直是信手拈来:
"你吃饭洗手了吗?要用流水洗,要擦肥皂,打肥皂两次、搓手一分钟、冲水一分钟。""除了吃和睡是主场,其他都是客场。""你有什么特长,你的特长就是挂科。""你看看你那二道毛,不男不女的,门帘那么厚你看得清你的前途吗?"
每一句话都是为孩子着急,却每一句都毒舌扎心。可是虽然骂女儿,但是,她却还是爱着女儿,一会把林妙妙骂哭到跑出去,然后又担心得要命,逼着老公出去找;要么就是白天骂完林妙妙,半夜又偷偷给她盖被子。
但是,这样的妈,让女儿林妙妙无比崩溃。气急的时候,她甚至问爸爸:"她到底是不是我亲妈?世界上那么多女人,你干吗非得找她当老婆呀,杀人不见血的女魔头!"虽然是气话,也还是可以听出,林妙妙并不理解妈妈表达爱的方式。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家长,心里爱孩子,却永远学不会好好说话。
02 我是为你好,所以怎么说不重要
"我是为你好",这是无数中国家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为是为孩子好,所以怎么说话都无所谓,但孩子可不这么想。
好朋友静佳就常跟我抱怨,一跟儿子说话,他就点头,但是转身就忘了。要是碰上儿子心情不好,一句"我忙着呢"就把她打发了。如果再多问几句,儿子吼一声"你烦不烦"就摔门而去,把她气得肝颤。
当我问静佳,是怎么和儿子沟通的,她很诧异地回我,"就问啊教育啊"。比如,今天在学校有没有闹事、作业写完没有、怎么又考这么差、别人家儿子是学霸,我家怎么就是个学渣……和王胜男一样,挖苦嘲笑、批评教育、指责威胁,是很多父母惯用的沟通方式。
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这样说话有什么错。作为父母,问孩子教育孩子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孩子表现出厌烦和抗拒,就是孩子不懂事、不听话、太叛逆。
我们往往意识不到,是我们的话语,推开了孩子。我们习惯的说话方式,挖苦嘲笑、批评教育、指责威胁等等,实际上都属于障碍式沟通。而这些障碍让我们的表达与孩子的感受背道而驰。
语言是火把,也是利剑。包裹着父母的语言利剑的,往往是"我是为你好"。
03 打击教育:只有打击,没有教育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在我说与听的时候请让爱的光芒照耀我。——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
亲子综艺《少年说》让孩子们在天台上对父母说心里话。有期节目中,一位叫袁璟颐的女孩说的话非常令人动容,她委屈地问妈妈,"能不能不要总是拿自己和别人比,自己的努力妈妈为什么看不到。"而妈妈却回答她,"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如果我不打击你,你会飘。"
这样的想法并不新鲜,很多家长都觉得,如果不打击孩子,孩子就会骄傲。只有不断地打击,才能让孩子一直进步,所以,绝对不给孩子肯定。
事实上,这个想法并不正确。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的表现会不自觉地受别人的影响和暗示。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认为孩子行,并且总是表现出期待,孩子就会下意识地变得很行,实现你的期待。相反地,如果你总是否定孩子,孩子也会下意识地表现出不行。而且孩子是从你的语言中来判断,你是认为他行还是不行的。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在父母的打击中长大的孩子,总是缺乏自信、表现出叛逆,甚至会在冲动之下做出过激行为。
上半年上海一个17岁的男孩跳桥身亡,原因不过是和学校的同学闹矛盾。妈妈接他回家时,在车上一直训斥他,孩子冲动之下突然下车跳了桥。鲜活的生命就此消失,而孩子的妈妈痛哭捶地,悔不当初。
家长们以为,批评训斥会让孩子变得懂事和稳重。却没有想过,这自以为是的沟通方式,可能直接把孩子一棍子打死。这样的语言暴力,只有打击,没有教育。
04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无障碍沟通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面对陌生人时,尚且能做到待人和善,在和最爱的孩子沟通时,反而恶语相向。姑且不论这样会造成多少误解和伤害,我们的沟通目标也无法实现,只能将孩子越推越远。
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你一个人喋喋不休,而是无障碍沟通。
想要和孩子好好沟通,我们就得做到以下三点:
1.无条件接纳
著名作家王朔,曾和母亲一起参加过《心理访谈》。
在节目中,王朔执着地问妈妈,"我是杀人犯你还爱我吗?"
妈妈说,"我会举报你。"
这个标准答案显然让他失望了,于是在接下来的对话中,王朔没有和妈妈和解。
其实我们都知道,王朔只是在假设,并不会真的去做。而妈妈没有读懂问题背后的潜台词,"我希望妈妈始终爱我,无论我是什么样的性格、无论我做什么样的事情"。也就是妈妈要无条件接纳我。
有人可能会问,天天疾言厉色,孩子还上蹿下跳。要是无条件接纳,孩子不得无法无天了?其实无条件接纳,无条件的是对孩子的爱,然后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并非溺爱孩子,纵容他们的不良行为。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犯错、失败时,我们不会说,"你怎么这么笨,我一点也不喜欢你了"。当孩子情绪失控时,我们不会说"不许哭,再哭就把你扔了"。
父母当然可以对孩子有要求,同时约束孩子的行为。但这和无条件的接纳并不冲突。事实上,正是因为父母的爱和支持,孩子才会毫无保留地向我们打开心扉。而我们提出的那些要求,才有可能被孩子接收到。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只要是我爱的人,我就应该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
无条件的接纳,对孩子的意义就在于此。无论何时、何种境地,父母永远对自己敞开怀抱。当家长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就会感觉安全。会主动谈及自己的生活、想法、心事,这是亲子沟通的基础。
2.积极倾听
对于亲子沟通来说,当孩子愿意和父母聊天,父母如何倾听就至关重要。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过,倾听是把注意力放到对方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想要让沟通顺畅地进行,父母要给孩子积极的回应。
2.1 总是"把球留给孩子"
当孩子开口说话,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抢夺话语权。就像《少年派》中的王胜男,当林妙妙参加元旦晚会拿了一等奖,她的回应是,协调性那么差,你什么时候对跳舞感兴趣了? 直接堵住了林妙妙的话头。
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在《父母效能训练》中提到,正确的回应方式不包含家长的想法、评价和情绪。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继续分享,做到"把球留给孩子"。这样不仅孩子能完整地说出想法,家长也能表达对孩子的关注和尊重。
2.2 积极倾听,让孩子愿意说,让你听得懂
当孩子兴致勃勃地和你分享,父母需要给出积极的回应。说一句"给我讲讲"就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在期待他继续往下说。此外,我们还需要确认,正确解读了孩子的意思和情绪。
例如,孩子可能会说,我讨厌姐姐,我再也不跟她玩儿了。我们不能只从字面理解,而是试着关联前后情景来回应孩子,你生姐姐的气了?孩子很可能就接下去说出原因,姐姐总是觉得我小,不带我玩。
这样的方式,就是积极倾听。让孩子愿意说,也让你听得懂。
3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沟通是双向的,当我们认真倾听了孩子的想法,也需要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那么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对于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非暴力沟通》中给出了四个关键词: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具体来讲,就是只说观察到的事实,而不是给评价。只描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说想法。只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最后给出明确的请求,并请对方反馈。
举例来说,如果孩子没考好,"你太不用功了"是评价,"你这次考试没及格"是事实。"考这么差,丢人"是想法,"你的成绩让我很失望"是感受。"你考试不及格我很生气"是指责孩子,"你考试不及格我有些生气,因为我希望你能取得好成绩"是表达自己的需要。而请求是这样的,"我想让你补习课程,下次月考争取考到90分,你觉得可以吗?"
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来表达,就是非暴力沟通。当我们学会用这样的方式和孩子说话,孩子很容易就会听懂。
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而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基础。当我们学会无条件接纳、学会积极倾听、学会非暴力沟通,孩子才会无障碍地接收到我们的心意。
本文由陆北老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如需转载,私信联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