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南路这条120米的“水巷”,能看见泉州版“周庄临河小屋”

2020-06-19   微泉州

原标题:中山南路这条120米的“水巷”,能看见泉州版“周庄临河小屋”

///

这是一条素面朝天的老巷子

与热闹比邻而居

却又淡然抽离

沉淀着许多我们不曾了解的故事

和朴实的生活气息

中山南路西侧,隐藏在商铺之间,有一个不起眼的窄窄巷口,不细看甚至会忽略掉标有它名字的路牌。

这是马坂巷。

东起中山南路、西通上帝宫巷。据说巷名的由来,是因为古时居住于此的是涂门外马坂村一带搬迁而来的乡民。

老巷在地图上搜索不到,更是游人罕至。

但是你莫要以为它籍籍无名,藏在这幢白墙雕花蓝窗的洋楼的后面,多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走多了泉州的巷子,几乎逃不过古厝老宅、红砖石墙。

而马坂巷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不仅有闽南特有的这些景致,还有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

这其中,要数水仙宫南侧的鹊鸟桥最为特别。

传说以前桥上时常有鹊鸟成双成对嬉戏,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

临河而建的房子,小阳台悬空于河面,在河岸边独成一道风景。黄墙木门,皆是岁月的痕迹。

走在桥上,不难想象曾经这里船只往来频繁时,是怎样一番热闹的景象。

如今的鹊鸟桥,虽仍然发挥它方便居民往来通行的作用,却多少落了尘埃,风光不再。

在庆幸古桥仍在,“水巷”原貌亦仍在的同时,看着河底的淤泥和生活垃圾,不免有些叹息。

“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千年海港古城最原始的风情,要是能坚守住,该有多好。

泉州老城不缺历史遗址,马坂巷如是。

北宋设立的福建市舶司就藏于此,粉墙旧碑在这伫立了一年又一年。

泉州老城也不缺名人,马坂巷亦如是。

尽管如今,他们的故事都已和寻常百姓家的柴米油盐,纷纷地搅和在一起了,但其中耐人寻味的故事,至今仍然有迹可循。

| 马坂巷7号:老中医傅若谦故居 |

距离巷口不远处,有一面红砖出石墙,上面挂着“傅氏医寓·三世堂”字样的老旧牌匾。

这里是福建省首批名老中医——傅若谦的老宅。

悬挂着牌匾的铁门紧闭,旁边的木门却敞开着。

充满年代感的黑色皮质转椅、老旧的木质桌柜……原来,这就是至今在人们口中传颂的杏林妙手傅若谦,仁心仁术济世人的地方。

| 马坂巷10号:药王陈文卿故居 |

前有妙手仁心傅若谦,后有七省药王陈文卿。

从大门绕到房子侧边,透过铁门能看到里面。复古的红砖、西式的风格,未见全貌,也隐约能想象昔日的豪华和摩登。

大石埕上种满花草的,据说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踏过厅堂,还能看到一座木制旋转雕花木梯。

| 马坂巷20号:“考古痴”刘志成故居 |

如今被围上“房屋危险”警戒线的马坂巷20号,曾经住着一位泉州文化界有名的考古狂人,刘志成。

回想起4年前初探老宅时,它早已破败不堪,但大厅、偏房、卧室、厨房却堆满了密密麻麻的书。

如今的20号依然是那个掉色的红色土墙,和那个斑驳的淡绿木门,但那条危房警示线,横亘在前,在老人那段精彩绝伦的岁月上,又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 马坂巷26号:市级非遗作坊 |

没有名字,没有招牌,马坂巷26号藏着泉州市级非遗“凤冕斋木偶神像头戴制作技艺”。

上午10点,小巷宁静,敞开的橘色铁门内,一位老伯蘸着牛皮胶,熟练地操作着手上的工艺拍品,他正在糊的是“佛像帽”。

工作台、物料柜乱中有序,一看就知道已经陪伴了主人许多年。

谈起手头上的工艺,老伯一脸骄傲,侃侃而谈,问及他自己,却笑着摆手,连姓名都不愿意透露。

| 马坂巷61号:富绅丁文塔故居 |

行至巷尾,一座古厝引人注目。

这是国民党泉州商会会长,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泉州大富商之一,丁文塔的故居。

古厝大门气势犹存,装饰着许多由石雕、砖雕等构成的警言图案,充满文人气息,萦绕着古朴的味道,像在述说着一段百年前的故事。

这条汇聚了富商旧宅、名医故居、市级非遗的狭窄巷子,老泉州人每天在这里穿行来回,静静地度过着他们波澜不惊的小日子。

斑驳老旧的墙皮,肆意生长的绿植,已经腐锈的门窗,满满都是岁月剥落的痕迹。

电线杂乱无序地裸露在外、衣服也无遮无掩地随意悬挂。这是一个现代城市未经藏住的“不体面”,却坦荡地让人得见。

当然,巷子里也不乏美景。

一个转角,撞见嵌于红墙的旧窗,各式的植物缠绕在一块,随意长在窗台下砌这的红色砖瓦上,自成一处景观。

古厝旁的洗衣台,两边绿植簇拥着它,在这单调的万绿丛中,又有红白点缀,增添几分温婉秀丽。这是人们“无心插柳”而成的美景。

……

如果你好奇泉州原生态的小巷是怎样的,那就来这里走一走吧。

这里有生活最初的模样。

编辑 | 关关

摄影 | 关关 虾米

- 微泉州 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