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几期育儿教育,发现已无话可写。孩子到底怎么养?一共就那么几个重要的点,爱孩子,好脾气,多读书,少管理,还有啥?一切方法都是死搬教条,一个孩子一个样儿,谁能一个模子刻出十个孩子?
最近看了一本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按文笔和营造的氛围,真挺美好,看后面书里两个孩子自己的描述,就感觉这并非一本教育孩子的书,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两回事。前者是单纯地记录了和孩子互动的美好片断和心理等,后者却是真心实意地讲教育方法和心得。我猜,“好妈妈”也和女儿冲突过,只不过人家没必要写在书里,只把好的方面教给你就够了。
在原生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科扒来扒去,总会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我的原生家庭对我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二是我对儿子的教育错在哪里?另外,延伸出一个担心,儿子成年以后,哪些方面的不足?将来他会遇到什么样的心理困惑?
我骨子里住着“自卑”,遇到困难就认为做不好,总想退缩,但是我已经不再想埋怨任何人了。按心理学分析,原生家庭的影响会持续,但是想改变也不是不可能。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多读书。读书能让我们认识自己,看得越清,越能修正自己。
所以,当你对人生有诉求,又找不到解决方案时,你就读书。书里会给你答案。
去年,我很迷茫,不知道我该怎样找到生意上的出路。读了几本书,现在我找到了方向。
教育孩子上,我犯了很多错。那时,我也有被困住的感觉。整天跟祥林嫂似的,见谁跟谁说,我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如何如何用心,孩子又如何如何不成器。现在想想,那时能读几本教育孩子类的好书,我就会恍然大悟。
看《孩子你慢慢来》时,我最羡慕的就是德国的教育,小学生写作业少得可怜,妈妈都担心孩子会学不好。幼儿园里就是玩玩玩。太幸福了!据说,统计各国小学生每周作业量,美国是1.7小时,日本是3.8小时,台湾8小时。我有种冲动,想让儿子娶个德国媳妇,生个孩子在德国养,别再让小孩子们遭我们上一代的作业苦。
我相信所有的好孩子都有遗传性和必然性。
一位远房叔叔,地道的农民,夫妻都没啥文化。长子活到十几岁,病死了,又生了一个儿子。中年得子,家里不富裕,对孩子基本是放养状态。孩子考大学家里没钱,自己办了贷款。现在在铁道部工作,经常出差去国外施工,娶了媳妇,在北京买了房子,养了儿子。谁能说他是培养出来的?
教育没有绝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爱为基础,给孩子自由发展的权利,不过多干涉,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兴趣才是王道。
唯一能确定的是,孩子都是白纸。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就怕自以为是的妈妈,总觉得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最对的,最终孩子越教越差,越骂越完蛋。
对,没错,就是我曾经的样子。
如果你感觉教育孩子的路上走进了死胡同,那就去读书吧!读书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出路。教育孩子的好书看上十本就全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