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店经济”从2015年开始被提出后,近几年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开始飞速发展起来,那么什么是“首店经济”?能否为城市消费带来新的活力?借此机会简单谈谈我的观察。
什么是首店经济?有什么特点呢?
在行业里有代表性的品牌在某一区域开的第一家店,就被称作“首店”。而一个区域利用特有资源,吸引国内外品牌在区域首次开设门店,由此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形态即为“首店经济”。
在2019年上半年,上海引入首店498家,北京引入首店328家,成都引入首店237家
……
数量惊人的“首店”,积攒出惊人的“首店经济”能量。这背后,蕴藏着中国消费的新潮流、新密码。
来源:中商数据
从全球最大的会员制仓储连锁超市开市客到丹麦玩具巨头乐高,从外资企业到中华老字号,今年以来,多个类别的首店在各地落地,成为挖掘消费潜力、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创新手段。
“首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增长快速的三大信号
1、只要创新商业模式,就能打开发展新空间。
中国的消费者并不缺购买力,只要能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商品、更优质的服务、更独特的体验,消费者乐意为之买单。
2、中国市场魅力不减,外资零售看好中国。
在蓬勃发展的首店经济中,外资是重要参与力量。
3、多点开花与市场下沉正为消费增长提供新动能。
首店并不是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的专利,中国内需市场之大,可以多点开花、梯次跟进,这为消费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上海“首店经济”持续领跑全国,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
成都通过发展“首店经济”,创新零售业新业态;
长沙“首店经济”呈现多元化特色……
各地发展“首店经济”,因城施策推进消费升级,推动更多新兴业态首店试水新的商业形态。
首店经济其实的关键还是在“首店”上,大家知道一个城市的产业发展都是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进行转变的,而第三产业越是发达的城市自然其消费服务能力就越强,而“首店”一词可以说就是在新消费背景下被提出来的,为什么这么说?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各大城市对于首店的争夺愈发激烈
第一、首店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家店,而是更加注重特色和体验性(可以简单理解为网红店)。
相信大家都对于过去的国际连锁品牌有所了解,大多数的连锁品牌在一个商业中心入驻的时候都会打造第一家门店的形象。但是随着后期入驻的门店越来越多,这种效应就会越来越弱。这就好比万达广场一样,假如在一个城市只有一个万达广场,那么这里肯定会成为这个城市的名片,但是很多区域都有了之后呢?就未必了对吧。而如何要保证自己这里广场始终成为“热点”,这就是“首店经济”要做的事情。
第二、个性消费、体验式消费、创意消费成为趋势,首店经济就是要抓住这种趋势。
已经有不少的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90后和00后们开始追逐那些小众而具备特色的个性消费。也就是说过去我们引以为傲的品牌消费已经开始逐渐边缘化,越来越多的定制服务、个性消费和体验、创意消费未来的市场会越来越大,而这种趋势会进一步的影响所有的消费品和服务类行业。
无印良品上海首店
第三、首店经济是大众创业下的一种必然产物,结合当地突出特色很重要。
要知道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创业了,一个小小的路边打印(将照片打印到衣服上),突出特色的产品越来越多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在大众创业时代,过去商圈同质化的情况应该得到改变,要不然去到任何一个城市,商圈都是同样的布局,没有丝毫特色肯定是不合理的。这或许是网红店能够在全国红起来的主要原因吧。
过去三年“首店”城市统计
当我们在2019年用这份名单来计算各个城市的“首店品牌”时,绝大多数品牌的门店网络格局都已经进入到离开新一线城市开始进入更广阔的中国城市市场的阶段。
于是你可以在过去三年“首店”增加最多的城市名单上看到如下的结果:
它们大多是位于中西部地区的三四线城市,几乎都在最近三年引入了小米,以及大量聚焦头部并快速扩张的B类品牌。
在中国内地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共有153座城市在过去三年新增了3个以上首店品牌。
尝试将每个城市的“首店品牌”梳理出来,它们的结构与上图中首店最多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
一些新一线城市也还有苹果、特斯拉或是凯悦、希尔顿等品牌的首店在最近三年才出现;部分四线城市在三年之类迎来了大量B类(聚焦头部城市、快速扩张型)品牌的首店;而另一些低线城市则更受重视下沉市场且增长缓慢的C类品牌关注。
再一次运用聚类算法,新一酱将这153个城市分成了3组,并总结了它们各自的特征:
a类城市中包含了苏州、南京、长沙和宁波4座新一线城市,以及11座二线城市,这些城市在最近三年里仍有一些聚焦头部城市的品牌开出“首店”,属于这些品牌的补充拓展区域。
b类城市是很多快速扩张型品牌最亲睐的区域。这一类别包含了71座城市,它们在过去三年平均有超过3家B类(聚焦头部城市、快速扩张型)品牌的首店开业。
c类城市以五线城市为主,它们相比其他两类城市更多受到下沉品牌的关注,尤其是那些已经趋于成熟稳定的下沉品牌,但还没有明显进入那些处于快速扩张期的品牌的视线之中。
首店争夺不仅仅是在国际知名品牌上,在区域品牌争夺上也会越发激烈
第一、国际知名品牌蔻驰、路易威登(LV)、博柏利(Burberry)等对于大众的吸引力还是不容忽视的。
2018年上海率先打响了“首店”抢夺战,这一年知名品牌在上海总共新开首店835家,也带动了大批的消费。可以说,对于上海这样的城市未来以高消费驱动经济增长是必然。
HelloKitty首店
第二、首店数量无疑可以代表这个城市的商业聚集度和开放度。
一个国际化都市首先要满足的就是消费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到足够多元化的人和企业到来。而首店的入驻数量无疑可以代表这个城市的开放度和商业聚集度,毕竟开店的目的还是为了挣钱,只有具备足够消费能力的城市才会吸引有实力的首店来入驻。
这点无疑,我国很多城市还是需要努力的,毕竟很多城市的消费能力至今不怎么强。要知道全球范围内的品牌多如牛毛,需要我们用心发现的实在太多了。
第三、除去上海这样的城市外,省会城市也可以加快对于区域品牌首店的争夺。
虽然说省会城市目前是一个省的经济、商业中心,但是据我所观察的情况来看,省会城市的商业聚集度还并不是很强。有很多地市的商业业态在省会城市并没有完全体现,这里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目前来看我国首店经济处于初级阶段,距离打造品牌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红店作为首店的初级形式需要更多扶持
第一、个人觉得网红店是首店的初级形式,要想成为首店关键是需要有持续吸引能力。
目前我国的网红店已经不少,但是大多很快就过气了,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这些店在打造了知名度后(网红店只是需要流量),很难做出自己独特的品牌。如何将自己的特色保持下去而且永远具备吸引力,不断的内容输出和个性化服务才是难点,这点需要更多的思考才行。
第二、除去引进全球各地品牌首店的同时,注重本土首店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首店经济除去国内外知名品牌外,大众创业的特色品牌也应该得到地方的支持,目前来说这样的商业模式还没有成为一种规模,扶持这样的商业模式健康发展或许真的可以成为城市消费活力的“新引擎”拉动城市GDP增长。
这就需要地方在政策、产业指导、资金等方面给与支持,毕竟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未来肯定是要以第三产业,这种服务类行业为主来拉动经济增长的。
以上是我对首店经济的一些看法,可以预见在未来个性消费、体验式消费、创意消费等会成为主流,抓住这个机会的无疑会成为赢家。
各位觉得呢?欢迎关心餐饮和商业的朋友积极留言、点赞、关注、转评哦。
来源:经济日报、新一线城市研究、勇谈房产壹贰叁
-END-
欢迎关注 @罗华山餐饮o2o,每天分享餐饮创新案例、工具、方法,咨询专家给你的企业运营把关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