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3天狂揽7亿票房 邓超没有撑起来的这个暑期档 我吹爆《哪吒》

2019-07-29   骨祸之音

今年暑期档的上半场,随着《少年的你》《八佰》《小小的愿望》《刀背藏身》等纷纷撤档,本以为邓超和俞白眉的《银河补习班》一枝独秀,没想到《银河补习班》选择了提前点映,造成口碑扑街直接影响了上映后的票房,如今上映12天,只取得了7亿的成绩,估计最后可以勉强撑到10亿。

真人版《狮子王》不知是因为大家不愿意吃情怀饭了,还是真的影片质量问题,虽然在迪士尼真人翻拍中成绩算是最好的,但是上映18天7亿的票房却着实无法撑起这个暑期档。

本应火爆的暑期档,却变得市场冷清,观影人数与总票房双双跳水。让一部口碑平平的《扫毒2》几乎整月领跑。

正当月底到来,所有人都把希望寄托在8月的下半场时,爆款来了。但是又有谁能想到,这部口碑票房同时爆炸的,是几乎没人看好的国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

挺早就看到《哪吒》的预告片了,一个长相十分奇特诡异的小孩,齐刘海,黑眼圈,苦瓜脸。除了两个冲天鬏,不知道哪里还能和那个印象中的单纯、正义、剑眉星目,英气十足的哪吒三太子联系上。

哪吒,真正的名字叫“那罗鸠婆”、也被翻译为“那拏天”,是印度神话人物,早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中的天神从印度传到中国,被传入本土后,先有民间传说,后有戏曲和小说等内容,综合了波斯战神和佛教护法神的精华,最终演变成中国道教的护法神。

对于哪吒的印象,最深的就是79版《哪吒闹海》里的闹龙宫,抽龙筋和被逼自刎前的剔骨还父,割肉还母,以及《封神演义》中那个脾气暴躁的先锋大将。

但是预告片中零碎的情节却看得我一头雾水,丝毫看不到一点熟悉的哪吒的样子。果然网上一片质疑之声。

然而《哪吒》却选择了一个十分剑走偏锋的做法-大规模点映。

点映最大的作用就在于提前发酵口碑,上一个点映最成功的的例子,就是《我不是药神》,通过点映口碑快速发酵,到了正式上映票房直接爆炸。而与《哪吒》同期的《银河补习班》同样选择了点映,但是造成的结果就是口碑一般,上映之后票房不温不火。

然而《哪吒》做到了,随着点映的进行,《哪吒》开始刷爆微博和各大论坛,不绝于耳的安利之声,豆瓣的评分疯狂的上涨,看到的影评之中,几乎除了五分,就是四分。直到开画那天的8.6。

本来面对网上铺天盖地的吹捧,我对这部《哪吒之魔童降世》是有点拒绝的,毕竟上一部被这样吹的电影叫做《流浪地球》,相比于如今被称作“国漫之光”的《哪吒》,《流浪地球》同样被捧成“国产科幻之光”,然而当我满怀希望走进电影院看到的却是一部形式远远大于内多的商业电影。我怕对《哪吒》的希望太大,于是一直没有选择走进电影院。

但是随着首映的到来,《哪吒》的观看人数从开画的7000多人上升到今天的20万人,评分却不降反升,这是一个很少见的现象,一般的电影随着评分人数的增多分数都会有一定的降低,人数越多评分越高的少之又少。

于是今天,我终于去看了《哪吒》。


本片中所有的改编都是基于《封神演义》的大框架,依然是哪吒与龙族的对立,而且加入了元始天尊申公豹等《封神演义》中的角色。但是,颠覆性的改编带来的戏剧效果却十分明显。

哪吒三太子从《封神演义》中的灵珠子转世变成了由灵珠的一半-魔丸转世而来。

而灵珠的另一半则转世成与哪吒对立的龙王三太子敖丙。

而主题上,则是由两部原作中单纯的正邪对立变成了与命运的对抗。

哪吒的妖心,敖丙的妖身都是天生而来,命运使然;而他们之后的选择与努力,都显然比命运更加重要。

哪吒生而为魔,其实是很符合《封神演义》以及哪吒在《三教搜神大全》中的形象,来感受一下。

但是生而为魔会使故事很难讲,于是导演加了一个设定,就是乾坤圈。乾坤圈可以镇压哪吒的魔性,就好比孙悟空头上的金箍。

但是魔丸毕竟是魔丸,即使被镇压了魔性,但是依然是调皮捣蛋惹是生非。在《封神演义》中,哪吒本就是这样一个“熊孩子”。

《封神演义》中龙王并没有《哪吒闹海》里那样作恶多端要吃童男童女,他们之间的矛盾只因哪吒7岁时在海边洗澡,用混天绫搅动了龙宫,于是龙王派夜叉出去查看,被哪吒打死。而后龙王三太子敖丙去找哪吒了解缘由,哪吒更是不由分说提手便打,抽了龙筋扒了龙皮。

可以说《哪吒》中哪吒的本性收敛了许多呢。

反而李靖,从原作中那个迂腐怕事的官僚形象转变巨大。从原作中那个逼哪吒自杀的有些反面的角色,变成了一个甘愿替儿子受过的感人父亲。

而敖丙,从万年酱油角色终于上升到了男二。第一次在有哪吒的影视作品中没有被抽筋扒皮,可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

而且为了使敖丙和哪吒共同烘托反抗命运的主题,《哪吒》为龙族加了一个略显悲惨的背景-本是妖身,被天庭利用来镇守海底炼狱,看守海底妖怪同时禁锢住自己。而他的身上也有着所有人物最为突出的戏剧张力:肩负整个种族复兴的希望以及自身的善良和对于自由的向往。

而另一男配太乙真人,则和原作中的“仙风道骨”丝毫没有关系。一口四川话承包了全剧多半的笑点。角色定位和《春光灿烂猪八戒》中的太白金星异曲同工。


说完人物,再来说说剧情

主线剧情是哪吒与敖丙对于自己的认知。

哪吒出生以来,一直被村民认为是妖怪,加上他自己惹是生非戏弄村民,这时的哪吒一直纠结自己是人是妖。

但是李靖告诉哪吒他是灵珠转世,于是,他开始跟太乙真人学习仙术想要之后救万民于水火。

但是当他兴致勃勃回到村子降妖的时候,却又搞的一塌糊涂,虽然最后成功的打败妖怪救出了小女孩,依然被村民误会他是在捣乱,觉得他就是妖怪。

而后在生辰宴上申公豹出现告诉了哪吒真相并告知了解除乾坤圈的方法,哪吒不能接受家人的欺骗,于是主动解除乾坤圈彻底入魔,大开杀戒。

剧情到此,所有的决定哪吒对自己是人是魔的认知的,都是别人的态度和话语以及命运的安排,哪吒一直是一个被安排者。

直到敖丙决定毁灭整个陈塘关,李静夫妇和全村人的性命危在旦夕的时候,哪吒开始了对自己身份的审视,为了不完全入魔失去意识,他把乾坤圈套在了手上,脚踩风火轮,与敖丙对抗。

这时,妖身人心的敖丙选择杀人,人身妖心的哪吒选择救人,这样的戏剧冲突完全的显现出来,无比震撼。

此时的敖丙和之前的哪吒是一样的,他一直被灌输着要光复全族的信念,却从来没有自己思考过自己对于自己的认知。

觉醒的哪吒身抗陈塘关的时候,观众的情绪被彻底的带动,不仅如此,剧中的敖丙同样看在眼里。当二人对抗结束,火尖枪直指敖丙眼睛的一刻,敖丙也开始了对于自己认知的思考。

于是,在天劫到来之时,敖丙选择了与哪吒共同承担,完成了自己的转变。

他们不顾外人的评价与成见,不顾命运给自己的安排,做了自己认为对的决定。

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画面的精美制作,更是在于故事的精彩上。

或许我们做不出好莱坞迪士尼那种无限趋近于真实的动画场景,但是之前的“三大一白”在画面上也算得上制作精良。

而相比于之前的国漫甚至其他领域的多数国产电影,都过于追求形式和内涵上的东西反而忘了电影本身是要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形式大于内容”。

而《哪吒》则是正正经经的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从哪吒的出生,被歧视,成长,入魔,到最后的觉醒,没有尴尬,没有拖拉,都极具说服力。


这里有一个很精彩的细节,也是一个戳人泪点的细节,就是毽子

毽子几乎贯穿了整部电影的剧情,见证了哪吒所有的转变。

一开始他对于自己是人是妖耿耿于怀,是因为和村里一个小女孩踢毽子踢到了他身上,他拿着毽子被另外的小孩视作妖怪并向他砸鸡蛋和水果。

之后他与妈妈踢毽子,作为生活中唯一的乐趣,但是妈妈因为要降妖所以没有玩到尽兴,这可以说是对后面因为家人的欺骗而魔化的一个铺垫。

再然后和敖丙踢毽子交了唯一的一个朋友。

最后,则是对父亲说:还没有和你踢过毽子。作为片中一大泪点赚足了眼泪。

而后哪吒的那句:今天是我生辰,都不准哭哦。我承认我都没忍住。

相比于十分精彩的泪点,本片中笑点则逊色了许多。

那些“屎尿屁”,口水鼻涕,以及结巴娘炮,让人感觉有些尴尬。作为本片笑点担当,太乙真人除了放屁,其他的还算不错,指纹解锁,猪鼻子投影都是可以接受的。

有人说要是笑点稍微高级一些,这片子可以到9分。我认为没错。

不过这里有两个点我想说一下,就是很多人提到的关于太乙真人吊儿郎当没有责任心却被元始天尊委以重任有点不妥。

我觉得这应该是导演为了深化主题的故意安排。因为片头处可见元始天尊面前只有太乙真人和申公豹两个人,天尊宁愿选择吊儿郎当的太乙,而不选择本身是妖的申公豹,不更是突出了偏见这一点吗?

还有有人说没有剔骨还父,割肉还母叫什么哪吒。

我们来看一下哪吒是怎么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

“哪吒抬起剑来,将自己血肉一块块剔下……直到将自己割得血肉模糊,只剩一副骨骼还立着。他又弃了剑,举右手拔下左手臂骨,又剔了肋骨,一根根,尽数弃于海中,最后终于站立不住,大笑一声,身形崩散,坠入沧海。”

在广电总局审核很松的79版的《哪吒闹海》中都没有出现过这种镜头。现在如果这样拍出来,可能过审吗?


另外,本片还有许多向经典致敬的镜头。

比如山河社稷图里的指点江山笔,可以凭空画出一些道具以及地形。我第一时间想到了10年前的一款游戏-马克斯与魔法标记,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应该是一种致敬吧。

四人冻成球在山河社稷图里被弹来弹去,是致敬Windows XP里面附带的一款使用键盘操作的电脑游戏三维弹球-太空军校生。

太乙藏宝贝的裤裆,致敬哆啦A梦的口袋。

太乙真人送给哪吒火尖枪和混天绫时,混天绫的一段舞枪是致敬《哪吒闹海》中哪吒的舞枪。

暂时发现这么多,如果有没有注意到的欢迎补充。


本片总体上来说除了“屎尿屁”的笑点以及后面台词略显中二以外,几乎没有槽点。在充满想象力的改编和精致的画面呈现的基础上可以完整地,精彩的讲一个故事,就已经足以说明品质了。

最后祝《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大卖,也祝中国电影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