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后,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要出门办事或者上班,就一定要连哄带骗,才能躲开宝宝!
“妈妈出门去给你买玩具,很快就回来,你和奶奶在家等我哟!”
“妈妈出门了,你从1数到100,妈妈就会回来。”
“宝贝,我们来玩捉迷藏,你先藏好……”
······
前天逛超市的时候,看见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老人和孩子正在买东西,然后这位妈妈接了一个电话之后就跟孩子说:“宝贝,妈妈有事要出去,买完东西后你就乖乖和奶奶回家。”
结果孩子听到妈妈要走,立刻哭着抱着妈妈的大腿说:“妈妈不要走,哇哇哇····”,奶奶怎么哄也没用,孩子越哭越伤心。
然后这位妈妈说:“好的,妈妈不走,你看那里有你最喜欢的玩具,让奶奶抱着你,我们一起去看······”边说边给旁边的奶奶使眼色,奶奶就抱起了孩子,但是孩子的眼神从未离开过妈妈。
三人一起走到卖玩具的地方,很快孩子就被各种各样的玩具吸引了,看见妈妈没走,就放松了警惕,高高兴兴的玩起了玩具。妈妈看见孩子的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了,跟奶奶说了几句话之后就悄悄的溜了。
之后我就离开了,没有再关注,不过从孩子之前的态度上看,当他发现妈妈走了,难免又会哭上一场······
想起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周末父母》,有一次,轩轩妈妈要出门,怕被轩轩缠着走不开,于是示意让姥姥带他去洗澡。
然而轩轩就是不去,撅着嘴说去洗澡妈妈就会走掉。于是妈妈向轩轩保证说不走,可等轩轩和姥姥刚一进浴室,妈妈就趁机溜走,还没走远,家里就传出了孩子嗷嗷大哭的声音。
孩子为什么会对妈妈出门有如此大的反应呢?
心理学上曾有实验证明,孩子对抚养者的需求,往往远远大于吃喝玩乐等其他需求。
越小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越强。一旦这种依恋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表现出哭闹,焦虑不安等现象。
所以,妈妈一旦出门,孩子的不安情绪会随之表现得愈加强烈。而不同的出门方式,在孩子心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自宝宝出生,妈妈就成了24小时的贴身照料者,但外出购物、出门会友、上班工作,妈妈不可能时刻都在宝宝身边。因此,分离肯定是不可避免的。
但这时候你若选择了错误的“告别”方式,那么很有可能会毁了孩子一生。以下4种就是错误的分离方式:
很多妈妈会选择偷偷溜走,害怕面对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孩子,以为孩子只要看不到自己离开的场面就不会哭不会难过。
但是这种偷偷溜走,却是妈妈外出前离开方式的最下策。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感到很不安,甚至是恐惧。
妈妈说消失就“消失”,长此以往,孩子会表现得胆小、畏缩,失去走向更广阔天地的自信心。
有的妈妈为了每天能顺利离开家门而绞尽脑汁,变着花样儿的想办法骗孩子能乖乖放自己离开。“妈妈去给你买好吃的,一会儿就回来!”“你把饭吃完了,妈妈就回来了·····”
其实,孩子真的很单纯,大人无论说什么,他们都相信,特别是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会眼巴巴的守着妈妈“一会儿就会回来”这句承诺,一会儿去门口看看,一会儿望望窗外。
然而这样做的危害很大,会严重破坏母子间的依恋和信任。如果连自己最亲近、最依恋、最信任的人都会骗自己,心理的那种无助和失望感受可想而知,也许他会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叛逆,由此产生了对他人和这个世界的不信任感。
每个宝宝都是妈妈的心头儿肉,宝宝心里难过,妈妈心里更不好受。所以一到出门时都能看到,一边是哭得直冒鼻涕泡儿的宝宝,一边是一步一回头眼泪汪汪的妈妈。
妈妈们忽略了一点,每个宝宝都是察言观色的高手,面对一件未知或稍感不安的事情,如果妈妈表现出淡定、从容,宝宝就会觉得这不是一件有危险的事情。
如果对于一件事,妈妈表现出焦虑和恐惧,宝宝就会被妈妈的负面情绪传染,原本没那么担忧的事也变得可怕至极。
走的坚决、不犹豫是对的,但走的生硬、决绝就不合适了。尤其是头也不回地直接走掉,孩子感受不到妈妈的回应,会更加缺乏安全感,甚至对自己产生质疑,觉得自己不够好、妈妈不爱自己。
这将影响到宝宝的自信心,让宝宝将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从而变得内向、自卑,跟谁都不会太亲近。
孩子的世界太小,小到心里只装得下一两个最亲近的人。所以平时照顾他最多,给他最多依赖的人就成了他的全世界。
一旦这种依赖暂时被搁置,孩子心里的安全感便瞬间丧失一大截。
因此,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不让他在妈妈出门前后产生太大的心理落差,妈妈们在出门之前不妨这样做:
一定要和孩子告别
无论宝宝能不能听得懂,我们都要如实告诉孩子:妈妈要去哪,大概要去多久,这期间谁来照顾宝宝。
可以这么说:宝贝,妈妈要去上班啦,晚上回来,白天奶奶会照顾你的,妈妈爱你,奶奶也爱你哦。
说的时候,我们要语气平静、神态自然,让孩子觉得,妈妈离开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而这样说,是要让宝宝知道:妈妈只是暂时离开,等到时间了,就会回来的。
因为之前有过缓冲,此时,孩子面对妈妈的离开,并不会太过恐慌。
建立分别的仪式感
仪式感是我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特别是职场妈妈,每天上班的时间几乎都在同一个时间段,因此,仪式感更为重要。
孩子之所以会在妈妈出门前哭闹,大多是由于“被爱”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无助和委屈。
因此走之前满足一下孩子,抱抱他、亲亲他这都是我们对他们行动上的预告:妈妈准备走了哦。
选择让你和宝宝都感到舒适的动作,让宝宝养成习惯后,建立一种分别的仪式感。只要做这个动作,妈妈就是要和宝宝暂时分开了,长此以往宝宝就不会再哭闹阻拦妈妈出门了。
一个可以兑现的承诺
告别前,我们可以和孩子约好:等妈妈下班回来,给你带礼物哦。等妈妈下班回来,陪你一起玩躲猫猫游戏……
一定要记住,回来后,第一时间就得履行承诺。不要以为宝宝没有记忆,相反的,他们的记忆非常好,只不过,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而已。
当我们在兑现承诺时,宝宝心里也会觉得:和妈妈分离,也不是坏事哦。
父母们别只顾着给孩子物质上的付出,而忽视了宝宝精神上的需求。很多时候宝宝并不是在无理取闹,他只是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并和爸爸妈妈建立一种爱的关系。
有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对孩子而言,在生命早期,撒泼打滚,哭闹不止,是对妈妈出门最本能的反应。
只要我们学习理解和接纳,用孩子可以接纳的方式,慢慢地引导他们,最终让孩子能坦然接受分离时,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联结与爱,照样延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