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福建而创!杨丽萍《平潭映象》震撼演绎东方魔幻

2020-11-15   朱文鑫

原标题:为福建而创!杨丽萍《平潭映象》震撼演绎东方魔幻

《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传说中的般若、天狗,以及长着无数张脸孔的多面人……一部极具东方美学的造型服化的、将海洋文化在舞台上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这就是舞蹈家杨丽萍映象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平潭映象》,剧目以舞蹈为主要形式,穿插了地方古乐、舞龙舞狮等福建特色民俗元素,将为观众献上一场文化视觉盛宴。

平潭位于福建省,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妈祖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平潭映象》以舞蹈为主,汇聚穿插了鼓乐、南岛语族文化、闽腔、地方古乐、舞龙舞狮等福建地域特色民俗元素,结合高科技舞台表现手法,带来震撼人心的视听体验。以福建平潭的历史人文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为创作源泉,杨丽萍创作了《平潭映象》,将平潭的山、平潭的水、平潭的浪甚至平潭的石头都搬上了舞台。取材于“岚”,深耕于“海”,怒放于“魂”!以海为媒,舞动千年海坛魅力。

《平潭映象》秉承杨丽萍高水平的艺术审美追求与艺术哲学呈现,以海坛历史人文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为创作源泉。

通过隐形的故事线贯穿古今七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脉络,融合了海洋文化、海丝文化,以及史前文化壳丘头遗址的文化元素与南岛语族图腾文化,岛屿特有的海防文化产生的特色民俗藤牌操、巡轿、城隍文化等。

以“海”为主要元素和内容,全景再现极具历史性、民族性以及故事性的海坛故事。整个演出充满了平潭的元素和符号,一些只在影视剧或者书本中才能看到的形象,经过全新创造拥有新的魅力。

像神格化的人物有妈祖、城隍爷、麒麟、龙王三太子等,以及平潭特有的藤牌操、神轿、舞龙、舞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在舞台上有所展现。

舞台表演方式多采用大型多人群舞,配合大型王船道具及多重投影等特效,演绎原生态的海岛生活场景,打造沉浸式的体验观感,融合艺术与科技、传统与现代,正是杨丽萍艺术追求的“新东方美学”。

除了精妙绝伦的舞蹈之外,此次《平潭映像》还将加入地方戏剧闽剧的唱腔,原汁原味的表演展现了千年海坛文化的独特魅力,让观众尽享视听享受。

“海坛仙境”讲述先人乘龙而来,降落在麒麟岛上,并在此地欢乐生活;

“神土生活”则真实地描绘了在海岛上生活的点点滴滴,海岛之人要面临风浪袭击,于是先人就做了个噩梦,而梦醒之后他与海的女儿一见钟情,坠入爱河。

“外族入侵”海岛上男耕女织的安宁生活,面对台风的侵袭,海岛上的人顽强面对,后依靠妈祖的助力再次换回平和......

最终幕“国泰民安”,随着女神妈祖从天而降,为万民带来了新的希望。成功驱散外族之后,妈祖带领民众共同祈祷,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在杨丽萍看来,《平潭映象》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而这些灵感都来源于宝贵的中华历史文化。“凭空去想不如回到最初的积淀,我只是运用了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

以《平潭映象》的系列服饰为例,既要体现福建本土的海洋元素,也需探索两岸文化的共性,把传统的文化进行升华再包装。这是看点,也是难点。从采风到设计,《平潭映象》服装设计师崔晓东仅设计打稿就耗费了4个月,图纸是手绘的,画了几百张,到定稿只用了1/4。“我和杨老师都有完美主义情结,为诠释好舞台剧每一个角色,不断打翻之前的设计重新来过,直至满意为止。”他说。

从《平潭映象》实际呈现的视觉上,可以看出崔晓东出色地完成了这一点,厚重夸张的设计融合了本土元素,极具东方美感;大面积深色调的运用与个别突出。

在杨丽萍的艺术理念中,原生的、自然的总是最真、最美的。《平潭映象》延续了她以往浓墨重彩的原生态风格,不要程式化的情绪,拒绝工业化的表情,返璞归真,潜入大海。在平潭的各个角落,杨丽萍寻找着自然与历史的遗迹。那些海鸭、海鸟、石头厝、台风天,甚至长在石头缝里的小草,都被她搬上了舞台。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知名舞评人梁戈逻曾借用辛弃疾的词来评价杨丽萍导演的舞剧《平潭映象》。丰富的内容,传递的是传承千年的文化,超炫的舞台设计,为世人展现了一部具有国际化视野和高度艺术水准的“台海文化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