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的杭州
闷热得让人以为
自己生活在一个蒸笼里
这几天好不容易清凉了点
定睛一看,原来今天是立秋
是不是意味着天要凉快了呢
咳咳,真是想得美
你是不是忘了现在还在二伏里
是不是忘了“秋老虎”还没来
盛夏的余威仍然还在的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民间流传一句谚语称:“立秋之日凉风至”,意思是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从这一天起,天气总的趋势是逐渐凉爽,但此时盛夏余威仍在,还是会延续夏天的湿热。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专家表示,此时仍需谨防“秋老虎”,即天气变凉后再次出现短期的炎热天气,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内,还是要注意防暑降温,多补充水分。同时,入秋后空气中湿度逐渐下降、燥气增多,初秋的天气属于温燥,会损害人体的津液、使人出现皮肤干燥、眼干、咽干少津液,小便黄、大便秘结症状。老年人在此时还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因此,老年人要特别注意立秋后疾病的预防。
入秋后,天逐渐转凉,同时天高气爽,空气干燥,传统医学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因此 ,秋天养生应防止燥邪对人体的伤害,以养护好体内的阴气,“燥邪”首当犯肺,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故养肺润燥是关键。
中医认为辛味通肺,可以助长肺气,如果摄入过多辛味的食物,容易造成肺气太盛,导致上火、便秘等秋燥症状,因此立秋后尽量少吃葱、姜、蒜、韭等辛味之品。《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指出“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可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苹果、石榴、葡萄、柚子、柠檬、山楂等,可以收敛肺气防秋燥。
另一方面,应适量多饮开水、淡茶、豆浆及牛奶等,多吃芝麻、蜂蜜、荸荠、萝卜、梨、莲子、百合、银耳等柔润食物,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物,起到清火解毒之效。晨饮淡盐水,晚饮蜂蜜水,是补水分、防便秘的好方法。
从五行的对应来看,秋季与悲忧的情志相对应,这主要是因为,初秋时节,大自然逐渐出现肃杀的景象,人容易产生悲忧的情绪。
另一方面,气温在夏秋之交逐渐下降,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也开始减缓,一时的内分泌紊乱也容易造成情绪低落。
因此,秋季养生重在做好心理调节,收敛神气、宁神定志,多和朋友家人交流,莫让自己陷入到悲秋的情绪当中。当感到情绪低落时,积极运动是排解的好办法,比如慢跑、散步、登山等。
《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季天地万物开始收敛,人也要“收敛”,即养阴。中医认为:秋三月阴气始起,宜早睡早起。
早睡,加强夜里的睡眠时间,可以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早起时在床上放松四肢闭目养神一会再起床,更有利于身体健康。早睡早起,会让人精神饱满,也有助于抵御悲伤情绪。
立秋过后,天气将逐渐转凉,在居家环境中不宜24小时空调全开,尤其是夜间,尽量少用空调。可在早晚清凉时分勤开窗户通风,流通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变大,稍不留神就容易感冒,且易在通风不好的办公室等公共场所迅速传播,要尤其做好疾病预防。预防秋季感冒有两个简便易行的按摩方法:擦迎香和晨起浴面。
用双手大鱼际(拇指掌侧肌肉丰厚处)在鼻翼两旁的迎香穴处反复擦动200次,再用掌根在面部上下擦动100次。
虽然天气还是会很湿热,
但立秋来了,凉爽的秋季还会远吗?
给美好的生活留一点小期待
本文综合自:生命时报、浙江日报健康吧
经浙大一院综合整理发布
指导专家:中医科 范小芬副主任医师
范小芬专家门诊时间:周三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