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对零食一刀切吗?比起吃零食的危害,更可怕的是补偿性心理

2021-03-08     爆炸母婴课堂

原标题:有必要对零食一刀切吗?比起吃零食的危害,更可怕的是补偿性心理

有必要对零食一刀切吗?比起吃零食的危害,更可怕的是补偿性心理

你还记得小时候吃过哪些零食吗?无花果条、话梅、果丹皮?还是辣条、爆米花、薯片?

不管70后80后还是90后,仔细想想,是不是童年生活里都充满了零食的身影。

可现在对于自己的孩子,你有给他们吃过零食吗?

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5岁了,还不知道冰淇淋什么味儿,真的好吗?”

图片来源于知乎

这个话题的讨论度很高,类似的话题还有“3岁以后才能给孩子吃冰淇淋”,“汪涵的儿子3岁没吃过冰淇淋”。

通常情况,在孩子肠胃发育处于正常状态下,1岁以后就可以尝一尝冰淇淋的味道了。

对零食一刀切,真的好吗?‍

大学时一个室友,从小她的爸妈对吃零食这件,管得特别严,什么糖果、路边摊绝对不能碰,去别人家做客主人给的零食,妈妈也会夺走。

每次看见别的小朋友吃零食的时候,眼睛里充满了羡慕。

渐渐,她开始缠着爸爸妈妈要零食吃,不过结果都是被驳回。次数多了,妈妈惩罚她这种“无理的要求”,骂她,罚站,慢慢她便放弃了这场零食的斗争。

直到步入大学,脱离了父母视线,她对零食产生了疯狂的热爱,整箱整箱地买回来,对零食从来没有满足。

她不是小气的人,但却从来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零食,一小袋也不愿意给别人。只要有人动了他的零食,她就会变得暴躁不安,即便只是开玩笑。

零食成了她的“心病”,她甚至找过心理医生进行咨询。

尹建莉老师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一书中说过:

扼杀孩子小小的欲望,会导致孩子对某种事物极度渴望,产生补偿性心理。

童年没有被满足的愿望,会成为一个烙印藏在内心深处,长大后开始爆发,那个烙印转变为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大洞!

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吧。

扪心自问,我们大人也会禁不住烧烤、炸串、炸鸡等垃圾食品的诱惑,偶尔来一顿夜宵,满足自己的口欲。

我们有什么权利剥夺孩子的快乐和欲望呢?

绝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吃零食不好,会影响孩子身体发育、干扰正常吃饭的习惯。

于是千方百计地制止孩子吃零食,结果反而发现,孩子养成了偷偷吃零食的毛病。

堵不如疏,不让孩子吃任何零食的话,可能有一天孩子会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报复性地吃回来。

我们心知肚明,生活中根本无法让孩子绝对的远离零食,毕竟我们自己也在吃,孩子眼睛也看得到。

再或者,当孩子到了自己买得起巧克力的年纪,也未必还有当初天天想吃的心情了,不是吗?

童年的快乐一去不复返,与其对零食一刀切,不如理智地对待,给孩子提供健康的零食(在下一篇文章会提到哦),让他享受到这个年纪应有的快乐。

各位宝爸宝妈,平时你允许孩子吃零食吗?在零食的选择上有哪些限制?欢迎留言和更多家长一同交流讨论。

收藏

举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QLWFHgBMMueE88vHW7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