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别老想着赚钱“,王石的这套理论,究竟害苦了多少人?

2019-11-18     粥左罗频道


作者 l 江不流

来源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01

中国人有一项历史悠久的爱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之后,就难以自拔地变得好为人师。

前几天,万科创始人王石老师,出版了自己的第10本新书,《我的改变:个人的现代化40年》。

新书面世之际,王石接受澎湃新闻采访。

提及当年“劝年轻人不要急着买房”,这次王石直接现身说法,以过来人的口吻劝诫:

年轻人做什么事都不要着急,你们有时间。年轻人一定要想想,你到底想做什么。

我朋友,华大基因的汪建,他女儿在高考前跟他说,爸爸,我不想上大学,我想跟着你去登山。一年之后,他女儿又说,想去读书了,结果一考试就被杜克大学录取了。

毕业找工作时去了麦肯锡,面试本来20分钟,后来她和面试官聊了一个多小时,因为面试官竟然也是登山爱好者!当时她就被录取了,面试官说:杜克大学毕业的人很多,能登雪山的有几个?

现在的年轻人太急躁了,没想好自己的目标之前,先做公益,或是探险去,别老想着赚钱,别被一些东西困住。

Amazing 。

7年前的晚秋,王石与原配发妻王江穗离婚,投入“独立贵族”田朴珺怀抱。

时年,王石61岁,田朴珺31岁。

老当益壮。

如今,功成名就的王石化身人生导师,建议年轻人“不急赚钱先探险”。

站着说话不腰疼。

看似没有关联的两件事,却殊途而同归,印证了王石的题眼,不外乎两个字:

腰好。

澎湃新闻的记者,想必也发现了其中的微妙之处。在王石说出上面那段话之后,紧跟着接了一句:可能很多年轻人还没有完成自我的积累,家庭条件也不够富裕。

王石回答:

“我不否认,我去深圳创业前,我的家庭有些背景,算是一个小的官二代吧。但不是所有有背景的创业都能成功,有几个做大的?现在回看,我觉得自己挺优秀的。”

我当然不否认王石老师,是一位“挺优秀的小官二代”。但我还是情不自禁想起了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写过的一句话:

他还太年轻,尚不知道回忆总是会抹去坏的,夸大好的。也正是由于这种玄妙,我们才得以承担过去的重负。

同样还是王石,这两年曾在多个场合,公开表达过自己的“人生三段论”。

《人物》杂志根据王石口述,这样写道:

“人生的第一个33年,他找到了深圳。第二个33年,他创办了万科。现在,王石总喜欢说,这是他第三段人生的开始。”


今天,我想写下33岁之前的王石若干事,看看当年作为年轻人的王石,是如何“不急躁,不想着赚钱,先做公益,先探险的”。

02

王石33岁那一年,也是中国的企业家元年,1984年。

这一年,马云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王健林从部队转业到大连西岗区政府,柳传志离开看报喝茶的温馨办公室创办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张瑞敏被派到青岛日用电器厂下属的一个小厂当厂长。

而千里之外的王石,也开启了自己星辰大海的征途,成立了一家名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的公司。

四年之后,公司更名“万科”。

值得一提的是,王石成立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时,带上了300万元的启动资金。而同年创业的柳传志,怀揣的不过是中科院20万元的投资。

问题来了,在全国人民还在为“万元户”欢呼鼓舞的80年代,王石创业的第一桶金,从何而来?

故事要从7年前说起。

1977年,开国上将王震将军的下属王辉之子王石,与父亲当年的老战友,后来的广东省委副书记王宁之女王江穗,相识并结婚。

随后,王石的发展变得顺风顺水。

3年后,顺利离开父亲浸淫多年的铁路系统,进入广东省经贸委。

又三年,一个春天,王石在家遇到一对从深圳前来的农民夫妇,那是当年岳父在深圳下乡时借住过的农户人家。

从前土里土气的农户,如今丈夫穿着台湾产的浅灰色夹克,妻子烫了个电视上才能看到的时髦大卷发。

这幕场景,给32岁的王石带来的冲击,丝毫不亚于多年后的捐款门和宝万大战。

王石决定南下,带着科级干部的身份,进入特区最有特权的公司:深圳特区发展公司。

30年之后,荣耀加身的王石在自传《道路与梦想》中,开篇第一章就以“红与黑”为题。

1983年5月7,“怀揣一颗法国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翁于连一样的个人拼搏野心”,王石走出绿皮车厢,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巨大而轰鸣的建设工地,“兴奋,狂喜,恐惧的感觉一股脑涌了上来,手心汗津津的”。


最终,抚平王石那颗“兴奋、狂喜和恐惧的野心”的物件,是玉米。

那一年,泰国正大集团和美国康地集团合资在深圳成立正大康地,主营养殖饲料。

从拔地而起的一座座巨型饲料储存罐里,王石看到了自己的第一个机会。

饲料的主要原料是玉米,正大康地苦于拿不到批文,解决不了航运问题,只得眼睁睁放着东北的廉价玉米不用,转而以高昂的代价,从美国和泰国进口。

正大康地难于登天的事情,王石做起来却易如反掌。

左手捏着父亲柳州铁路局局长的交通资源,右手攥着深圳特区发展公司的特权,背靠岳父地方大员的行政背景,不仅迅速拿下信用证,还让广州海运局专门开辟了一条从大连直通深圳的新航线。

一艘艘满载玉米的远洋货轮,出渤海、过黄海、越东海,乘风破浪六千里,一直驶进深圳的赤湾码头。

短短几个月,如今的“白手起家”王主席,当年的“空手套白狼”大师,就凭借玉米生意获利300万元,也为自己星辰大海一般的创业征途,运来了第一桶金。

这一切无可厚非,因为那是政治资本合法套现的时代。

价格双轨制之下,大大小小的倒爷在中华大地风起云涌。

新华社一名记者曾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天津的一个旅馆里,一个倒腾钢材的倒爷将一张钢材提货单卖给同房的另一名倒爷,每吨加价200元;第二名倒爷再顺手卖给第三名倒爷,然后第三名又找到第四名……

最后提货单没出旅馆,价格就由每吨700元涨到1600元。

只是如今,回看年轻人王石的种种,只见野心、欲望和机巧,不见公益、探险和登山。

一位自称接近王石的地产从业者,曾在网上发帖透露:

“王石的突出特点是由于天资和能力偏弱,在当年人才济济的深圳,他不跟大家一起玩通常大家都玩的游戏或活动。无论是火遍深圳商界的桌球、保龄球、高尔夫,甚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他都不参与。”

中国人有句老话:无巧不成书。

出了十本书的王石,人生又该有多少巧合?

03

我还想再说一下,王石口中的朋友,汪建的故事。

2003年上半年,SARS病毒席卷中国。

从北京到上海,从广州到深圳,往日车水马龙的街道那个春天格外寂寥。

人们窝在家里,神往着电视中传来的王石登顶珠峰的画面。

而在北京顺义的华大基因实验室里,汪建和他的团队花费36个小时,破译了四株SARS 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随后又成功研制了SARS诊断试剂。

国家领导人接见,一时间殊荣加身。

同年秋天,两人相遇,并在往后的岁月里,开启了一段“过命的交情”。

2006年,王石以一句“深圳是不需要认识人的城市”,一个“10000平方米3年免费的办公场所”许诺,和一份“花费999万成为亚洲基因测序第一人”的见面礼,力邀汪建南下。

华大基因落户深圳,2017年7月14日深交所上市,创始人汪建迈入百亿俱乐部。

看明白了吗?

王石口中那个不高考、先登山、走进麦肯锡的励志女孩,是一个百亿富翁的女儿。

斗胆一问王老师:您让我等无权无势、无房无钱的年轻人,颜面何存?

说来也巧,我今年32岁,与当年南下深圳的王石,恰好同龄。

5年之前,我曾在一家传媒公司,做着旅游广告营销的业务。

公司承包了宣传部直管的省级新闻门户网站的旅游频道,我们打着“记者”的名义,在下属各市县旅游局活动。

一边写着宣传报道,一边卖着网站的广告位,获得经营性收入。

我运气好,拿下过一个大单。按照公司规定,可以拿走4万元的提成。

第二个月的工资发放日,实到只有2万。

那一晚,我在办公室坐了很久。等到同事们都下班后,才轻轻敲响了老板办公室的门。

“你还年轻,公司提供给你这么好的平台,结识的都是科级、处级干部,这种资源你这辈子都会受用无穷。不要计较那点钱,公司也在创业阶段,互相体谅,以后做大了,你就是核心元老。”

好歹是跑业务的人,我当然不傻。哭穷,说自己确实经济压力很大。

“年轻的时候,要学会受点委屈,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啊。不要只想着眼前,看远点,你在公司收获的资源,可远远不是钱能衡量的。”

别以为这是我编造的笑话,这个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群既得利益者、一群成功人士、一群所谓的过来人,动不动就劝你忍、劝你退,劝你别把劳动成果、合法收益看得那么重,劝你眼光放长远、别只盯着眼前。

却全然忘了,自己当初是怎么拼着命往上爬的;全然忘了,在他们的世界之外,还有无数年轻人,已经熬不过眼前了;全然忘了,阶层迁跃、改变命运,是每个人的正当需求。

这种人,不是蠢,就是坏。

如果你也是那个“点个外卖都要对着价格斟酌再三的年轻人”,请对他们说:

莫欺少年穷,更莫当少年傻。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本文来源:公众号 @粥左罗,作者江不流。

TO BE, TO UP,这里是50万年轻人的成长充电站。运营者粥左罗,90后,毕业四年从服装店员做到成功创业,从月薪2300到月入20万,坚信成长即财富,只写最接地气的成长干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NtRiW4BMH2_cNUgdTL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