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在头条或者其它平台上收到最多的私信和评论就是:“高考填志愿的这段时间,父母一直给我计划着将来好找工作的专业,不顾我是否感兴趣,难道找工作就一定得专业对口吗?”诸如此类。
找工作一定得专业对口吗?不对口的专业就真没法在工作里面发挥价值吗?什么又是好找工作的专业?这都是问题。
在大部分实际工作里,大学的专业知识,只占工作的20%。我问过一些工作好几年的同事,在他们眼里,工作后,专业知识能够用到多少?他们给到我的回答是——不到20%。
其实大部分情况,所谓的专业对口,不过是我们自己陷入了思维困局。
在这个困局里,我们以为付出了多少年的精力,但实际的学习成本只不过是数百天罢了,甚至更少。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人,虽然是跨界转行,但其实非常优秀。 比如营销大师小马宋,原来是烧锅炉的,后来搞营销照样不差。 黎万强以前是搞设计的,后来转去小米做营销,还是做得风生水起。 为什么那些厉害的人,往往跨界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究其本质,我认为这并不是专业知识的原因,而是思维方式造成的。
发现自己这个专业似乎不太行的时候,有的人选择坚守,让自己麻木,假装看不到未来择业时的痛苦;有的人早早想清楚,提前学习新的知识,为未来择业做准备。
我们并不讨论谁好谁坏,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你认为大学几年,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你的专业知识吗?或者只不过是混过去了而已?如果是后者,我们所谓的专业对口,不过是不敢改变的借口。
没错。在应届生招聘的时候,企业一般都会强调专业。但是如果一个人他不是这个专业,但是却具备了比这个专业大部分人更强的素质能力,你认为企业可能会把他拒之门外吗?
显然不会。
企业招聘的时候,专业门槛不过是保证这个候选人的最低水准,如果其他专业的人能够超越这个水准,企业一样会一视同仁。
如果只是看专业能力,企业完全可以依靠成绩来选人,按照专业成绩的三六九等来划分候选人的职级,事实上,除了少部分岗位,很少有企业会这样干。
因为对于应届生而言,企业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态度和潜力。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公司211艺术设计毕业的实习生做编辑,文采不要太好,各种妙笔生花; 学生物工程的同事也在公司当程序员,没想到比专业科班出身的还厉害。
为什么可以做到如此轻松的跨界?归根到底,也就几点。
1、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与生俱来的可塑性
有听一位前辈讲过:大学里最核心的能力,不是我们的专业知识,而是强大的可塑造性。
在考试前夕,你狼狈地熬夜复习,一天就能啃下一本几百页的书;为了做毕业设计,你一下子学会以前觉得复杂无比的软件;
瞧见没,只要你想,你随时可以快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这是你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学习能力。有了这一项能力,不会可以学,不会做可以请教别人,遵循刻意练习的准则,你很快就可以把专业能力进行复制。
2、不要过分在意“投入”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在找工作的时候,我们会考虑专业对口,因为害怕几年的专业失去用武用处,这就是典型的过分在意自己已经有过的投入和消耗。
而实际上,如果你真的对专业不怎么感兴趣,甚至不想从事本行的工作,如果又选择坚持,恰恰就掉进了这个坑里。
事实上,及时止损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3、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提到那些成功跨界,并且在新的领域风生水起的人,想起一句话:很多人努力的程度,还远达不到拼天赋的时候。
我们远远高估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也高估了自己的专业度。任何一个行业,只要不是需要长时间技术积累,一个智商正常的人,培训半年也能够入门了。
更可怕的是,有的人工作几年,不过是把一年的经验用了好几年,甚至赶不上这些培训了半年的转行者。也就是说:抱怨自己天赋或者智商不如别人的时候,别人碾压自己的,完全不是智商和天赋。
所以,为什么要把自己局限专业对口里?如果你不是那么热爱自己的专业,请给自己一点机会去尝试。
我们总是被自己过去的经历、眼界、知识所绑架,在尝试前就先否定自己,可能会失去很多机会。
不断去尝试,然后去接近心目中的那个自己,专业不对口,那又怎么样? 60%以上的人,第一份工作也并不专业对口,难道他们就不行吗?
最后一点,说一说被洗脑的所谓好专业。
从小我们就被父母教育,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好大学,读个好专业,找份好工作。 于是,很多人顺着自己父母的思路,发奋学习,挑灯夜战,成功地考进了985 211,也选择了父母眼中所谓好就业的好专业,却忽略了自己是否接受和喜欢。当然985 211王牌专业的人才照样是供不应求,只不过在嘈杂的职场社会里,自身喜欢更显得尤为重要。
父母的经验总是基于他们过往走过的路,但是未来的路谁又能说得清?
人生该走的弯路,每一步都不会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