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会“窝里横”,在外面很没有自信,怎么办?

2023-07-15     陪宝宝写日记

原标题:孩子只会“窝里横”,在外面很没有自信,怎么办?

不知道你是否看到过这样的现象:

有些孩子平时在家里总是说一不二,所有的人都必须听他的,稍有不满意,就哭闹、撒泼打滚,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可这样的孩子一旦走出家门,就判若两人:爱低头、不敢主动和人说话、总是躲在父母背后、被打了也不敢还手......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家里小霸王,家外小绵羊”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窝里横”。

面对这样的孩子,有些家长试过改变:

例如,直接呵斥孩子”怎么这么没用“;教育孩子“被欺负了就要还回去”等等,可收效甚微。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在家自律、懂事,在外得体、勇敢、有主见,那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到底该采取哪些科学的改善措施呢?

“窝里横”的三宗罪

曾经有位宝妈说过这样的话:“孩子在外面怂就怂吧,反正我也打了骂也骂了,可就是改不了,能怎么办呢?以后等他走入社会了,吃苦了,自然就懂了。”

看似很有道理,可“窝里横”绝不是“顺其自然,经历多了就能改”那么简单,它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正确的交际观念搭建、身心健康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1、自卑,习惯逃避

现在的孩子大多在温室里长大,被宠着、惯着,很容易变得自大、目中无人,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必须围着他转。

可当他接触到其他同龄人后,发现自己没别人优秀时,就会丧失信心、感到自卑,但又没有勇气去承认自己的失败,久而久之,就会选择逃避,或者用指责别人来掩盖自己的心虚。

2、安全感缺失,过分依赖

“窝里横”的孩子习惯在家趾高气扬,使唤家人,很容易养成过度依赖家人的习惯,在家里还好,可进入社会了,谁会让你依赖呢?遭受打击,畏惧不前,也就成了常态。

3、极度敏感,以自我为中心

喜欢被家人夸赞、关注和关爱,甚至有时莫名的哭闹也是为了达到目的,引发关注的一种手段,这样的孩子都渴望自己是家庭的核心和焦点。

步入社会后,一旦发现别人不会如家人般包容自己,就会感到自己被忽略,容易心生怨恨,变得敏感和偏激。

社会是残酷的,没有人有义务迁就他人,要想生存下去,内心的独立和坚韧必不可少,而作为父母,除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外,更要注重孩子心性的养成,不要等到将来后悔莫及。

“窝里横”的四大成因

很多家长都认为“窝里横”只是因为孩子比较胆小、内向而已,殊不知,家长才是导致孩子出现这些现象的最大推手。

1、父亲角色缺失

这里指的不是没有父亲,而是指父亲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导致孩子没有成长的底气。

例如,有些父亲游手好闲、被人嫌弃、对家庭没有担当等等,都无法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更让孩子没有对抗内心恐惧的勇气,自然就出现在外面很怂的情况了。

再比如,父亲因为某些原因长期无法陪伴或给予孩子足够的沟通和引导,哪怕有母亲在身边,也依然会让孩子感到“没人撑腰”,变得胆小,从而你引发孩子“外面怂”的情况出现。

2、家长太过溺爱

对孩子百依百顺、一哭就妥协、无原则无底线地满足孩子所有要求等现象,几乎每天都在很多家庭中上演,这样的过度溺爱更容易让孩子变得娇纵暴躁。

一旦出了门,别人是不会像家人一样惯着你的,如果孩子还像之前那样骄横的话,就会受到其他人的排挤和打压,久而久之,就会惧怕社交,在外拼命压抑自己的想法,回到家再肆无忌惮的发泄。

3、与社会接触少

有些孩子喜欢宅在家里,不爱出门,或者很多家长以“外面不安全”“那个孩子成绩不好,不要和他玩”等理由不让孩子出门,让孩子没机会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最终孩子完全不知道如何和别人相处。

4、内心不够自信,甚至自卑

俗话说得好:孩子的不自信,都是因为父母太强势!

很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太强势,习惯安排一切,哪怕是明天穿什么颜色的袜子都要亲自安排好。

慢慢的,孩子就会丧失独立自理能力,凡事都等着被安排,极度依赖父母,一旦父母不在身边,面对不熟悉的人和事,就会感到焦虑、恐惧、无所适从。

说到底,“窝里横”现象的出现还是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直接关系,太过溺爱和包办都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那我们到底该如何改善这种现象呢?

“窝里横”的四种解决方法

万事皆有缘由,找到了孩子“窝里横”的原因,我们就能对症下药了。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锻炼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思考,独自完成,通过不断的尝试,逐步掌握新的技能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认可自己,并能快速的对事件做出反应和决策。

家长们也要注意,期间必要的表扬和鼓励不可少,它能帮助孩子增加坚持下去的勇气。

2、父母不惯着孩子,敢于说“不”

不要孩子一哭闹或撒娇就妥协,无底线的满足只会害了孩子,作为父母,一开始就要订立平等的家庭内部沟通模式,适当地拒绝孩子,让孩子明白与人相处并不是“谁强就听谁的”,而是彼此尊重、沟通体谅。

过度满足,只会助长孩子“我最大”的气焰,只有有原则的给予,才能让孩子懂分寸、知轻重。

3、打造父亲的榜样影响力

作为家中权威象征的父亲,在孩子心中,一定是坚强稳重、有责任心、有担当、不逃避、勇敢往前冲的形象。

这样的父亲,会成为孩子的榜样,让他很有安全感,觉得自己有依靠,才能勇于尝试,敢于犯错,变得自信且勇敢。

4、传授必备社交技巧,陪伴并鼓励孩子走出去

其实,孩子都渴望有玩得来的朋友,只是不知道如何相处和融入罢了,因此,父母很有必要教会他这个年龄段必备的一些社交技巧:

比如,主动打招呼和介绍自己,分享玩具和美食,被拒绝时该如何处理,如何礼貌拒绝别人等。

当孩子知道如何和别人愉快相处的方法后,心中也就多了更多交往的底气了。

育儿无小事,分毫不马虎

家长对孩子无底线、无节制的满足和妥协,不仅让孩子变得傲慢、焦躁、失去自我,更让他逐步丧失被这个社会接纳的能力,一旦他走入社会,将备受打击,寸步难行。

爱他,就给他最需要的。只有父母以身作则、不溺爱、有原则的给予,并教会他足够的独立理念和社交技巧,才能帮孩子真正融入这个社会。

养育孩子就像浇花一样,用心呵护,才能开出最美的花朵,愿所有的家长们都能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fb78fc365c7425b54ffc5a728d5e8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