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
随着新冠疫情爆发至今已经三年的今天,对于生活的焦虑,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疫情爆发会发生在哪个城市,你永远不知道也不能控制,因为一切都是未知的。
唯一能做的,就是放轻松,然后安静的去欣赏接下来我带你进入的另外一个时空画面。
01
与植物的不解之缘
这些作品均出自中国台湾装置艺术家李霁之手,而“质物霁画”(BOTANIPLAN VON LEE CHI)是他创办的个人艺术品牌。
李霁原来从事的职业是建筑设计,他毕业于中原基督教大学建筑系,但是机缘巧合之下,他误入了艺术的世界,敲开了装置艺术的大门,从此跟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或许可以说是他放弃建筑设计,转而选择了艺术,但是,从他这一系列唯美动人的作品里,我深知,其实是艺术选择了他。
02
艺术装置里的博物馆
2017年他与爱马仕共同创作的“消失的博物馆”作品,荣获日本Good Design Award大奖,当李霁遇上爱马仕的御用建筑团队—RDAI,创意思维火花的碰撞,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艺术装置的饕餮盛宴。
透过橱窗,自然万物随着时间的变迁,幻化出不同的景象,惊叹于艺术家的细致观察,巧妙构思的同时,让我们开始反思,是否若干年后,我们是否只能永远在博物馆的橱窗,图书馆的书籍上去找寻这些消逝的自然之美。
那时,或许我们只能像纳兰容若一样,感慨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就是李霁和爱马仕创作这些植物装置的初衷,利用永生植物或人造材料,重现濒危的地景地貌,敲响了世间自然之美即将消逝的警讯。
他们打破了植物艺术创作的局限,原本只是用来衬托点缀人们生活的植物和花卉,让大家主动地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不再只是纸上谈兵,不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和标语,环保更应该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0年质物霁画凭借其“无机矿物”获得了意大利国际设计大奖A' Design Award的金奖,这是全球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奖项。
无机再生矿物作品的主题是探讨材料的本质,通过思考各种材料在被人工重新拆解组合后,就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焕发出新的生机,自然景观与人之间的关系再一次被重新定义和解读,它们不是仅供观赏和把玩,带给人思考的活物,对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1年质物霁画再次以作品“土壤”获得德国iF Design Award设计奖,这个奖项被誉为设计界的奥斯卡,不仅是最具声望与前瞻思维的设计汇流平台,创立多年以来早已成为全球公认的设计标章,具有高度指标性。
这个茶饼的包装设计,灵感来源于茶树的生长过程,茶树吸取日月和土壤的精华,经过制茶人的繁复工序的炮制,一片茶叶从发芽到晒干成茶的过程,历经了漫长的等待,而手工艺术的制作,就是让消费者能在欣赏礼盒漂亮的外观下,更加珍惜自然生物历经风雨成长起来的不易,保护生态循环体系不被破坏殆尽。
03
时间缝隙里的艺术装置
这个时间的缝隙灵感来源于古埃及,在埃及有一座著名的阿布辛拜尔神庙一年两次有太阳光直射,时间精准到难以置信,时间对于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总是试图抓住,但是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人力在自然面前就是如此卑微。
李霁用黄铜这些金属材料,以及植物,为我们塑造了一幅流动的时间画面,置身其中,仿佛时间在此刻按下了暂停键,让心灵回归原始的平静,感受呼吸之间的静谧和美好。
相信每一个喜爱书籍的读者们,对台湾诚品书店都不陌生,这是去台湾除了101大厦必定会去的打卡圣地。
这是质物霁画为诚品书店量身打造的艺术装置,灵感来自于“偶然力Serendipity”一词,不经意间的偶然巧遇,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惊喜,更显弥足珍贵,无心插柳柳成荫。
他们将整个装置的主题结构以两本翻转的立体书的形式呈现出来,左右两面墙设计成“翻阅空间”和“故事架构”的两件作品,以书和知识的空间性和叙事性作为两个主线延申和发展。
在如今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书籍渐渐被电子产品取代,但是文字的力量永远都不会消失,毛姆曾说“书籍是人类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李霁通过木头、玻璃、水泥、纸浆等材料重塑一本不会消逝的书籍,循环再生的书籍,即使人类消失了,他写的文字依然遗爱人间,供后世的人们学习警醒,就像自然万物,得到合理的保护,依然生生不息。
李霁的植物装置艺术材料很多都来自于废弃环保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凭借他曾经建筑师的知识和经验,以及他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通过多元化的技巧,将各种复合材料和植物做出巨大的、形状各异的艺术装置,观众仿佛无意中闯入异次元宇宙的精灵,给身体和心灵带来一场奇妙的穿越之旅。
04
马拉松跑道上的艺术遐想
李霁也是一名超级马拉松选手,他将来自不同地方的马拉松体验带入环境和建筑空间的艺术作品中,他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他跑步中遇到的各种自然景物,仔细观察自然建筑的构造和质感,然后通过他所擅长的自然主义语言去解读,来还原生命本来的面貌。
李霁想通过他的装置艺术去给观众们一个想象力,透过作品去思考创作背后的初衷,通过装置艺术跟观众之间建立起一种更扎实的链接,不断地去突破和改变,找寻到环境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和多样性,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更多的联系和温度。
来源:让匠心遇见匠人 第二自然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603971995@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