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战争中的基辅战役,人们一直认为斯大林坚持不准苏军撤退,是造成60多万苏军被围困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如果我们从德军闪击苏联以后的战斗过程看,斯大林坚持这个决定并不过分,甚至还对德军推迟发动莫斯科战役具有重要作用。那么,苏军坚守基辅的重要性和失利的教训又有哪些呢?
01基辅突出部的形成
要想知道基辅战役的发生,就必须清楚苏军在基辅突出部是如何形成的。实际上,从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到9月20日德军占领基辅,在这3个月的时间里,苏军西南方面军一直是在战与退的问题上纠结,始终没有和统帅部保持高度一致。
首先,杜布诺战役苏军打得非常勉强。德军闪击苏联以后,南方集团军群是遭受苏军反击最厉害的一支。但是,由于苏军受装甲打击理论的制约,在防御部署上将4个机械化军排在二线预备进攻地域,客观上使苏军缺乏快速进攻的条件。加上苏军又采取的是添油式战术,被德军的集中装甲火力来一批歼灭一批,从6月23日到30日,苏军发起的反击受到重创,近23万人被俘。在没有装甲火力的支援下,苏军不得不向后撤退,这成了基辅突出部形成的诱因。
其次,苏军坚守堡垒地域是基辅突出部形成的重要因素。有人疑惑苏军为什么在撤退当中非要将近80万部队集中在基辅突出部呢?这不明显给德军围歼创造条件了吗?这与苏军使用旧国界的筑垒地域有关。苏联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以后,1922年乌克兰也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但苏军为了加强国防防御,在整个西线地区构筑了一条斯大林防线,以坚固的堡垒和壕沟以及雷场为支撑,本来乌克兰加盟之前在边境地区就构筑了一些堡垒,苏军就将其进行了加固,一直到1939年波兰战役爆发。
1940年,苏联获得了波兰境内东欧部分领土,国境线随之向西延伸,原有斯大林防线随即废弃,斯大林下令拆除了旧有的筑垒防线,在边境上建立新的防线,在基辅地区的旧堡垒也随之拆除,但和斯大林防线一样,到苏德战争爆发,这些堡垒还没拆除完毕,苏军就利用它防御德军作战。
1941年6月30日,苏军统帅部重新集结兵力,西南方面军有第5、第6、第26、第12集团军,南方方面军有第9、第18集团军,共69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和28个装甲旅由布琼尼元帅统一指挥,从西乌克兰向科罗斯坚、沃伦斯基新城、舍佩托夫卡、旧康斯坦丁诺夫、普罗斯库罗夫等旧的筑垒地域撤退,并在这里建立稳固防线,以阻止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占领第聂伯河的登陆场。所谓基辅突出部由此形成。
从这个角度讲,苏军在基辅突出筑垒地域集结,一要确保乌克兰首府基辅的安全,二要确保德军不能占领第聂伯河渡口,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在防御部署上出现了问题,苏军将6个集团军近80万人全部集中在一个狭长的突出部,不仅在战术上是危险的,在战略上也欠考虑。
02固守基辅突出部的重要性
德军对苏西南方面军的合围是1941年9月16日。那么,从6月30日撤退到筑垒地域以来,苏军都做了什么呢?单纯从战斗上看,杜布诺战役以后,苏军又经过了文尼察保卫战和日托米尔保卫战,后又经过了乌曼战斗,苏军都没占到便宜。相反,德军不仅将第1装甲集团军步步紧逼,还将中线第2装甲集团军分兵南下夹击,形势非常危急。但是,从整个苏德战场形势看,斯大林又非得固守基辅地区不可,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苏西方方面军防御不力,莫斯科危在旦夕。德军巴巴罗萨计划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占领莫斯科,因此在三路大军中,唯有中路部署了两支装甲集团,到基辅战役展开前,德军已经在中线所向披靡,前锋已到莫斯科西部门户斯摩棱斯克,此时,如果南线德军掉头北上,莫斯科根本无法守住。让苏军固守基辅也有牵制南线德军北上的意图。
另一方面,如果按朱可夫建议撤离基辅,那么第聂伯河防线就会拱手让人。虽然朱可夫的用意是莫斯科缺乏强有力的预备队,只有调动南线苏军回援才能解燃眉之急,但斯大林似乎看得比他更远一些。因为苏军一旦撤离基辅,德军不仅兵不血刃占领第聂伯河防线,乌克兰大片能源基地落入敌手,而且德军还可迂回北上,在莫斯科身上发起致命一击,这样的合果恐怕比基辅苏军合围更惨。
还有一层原因,苏西南方面军司令员三次请求撤退,斯大林也是随着战场局势逐渐松口的。第一次,德军对基辅突出部的包围圈并没形成,古德里安仍然在中线做着进攻莫斯科的准备,苏军仍然有反击的时间和兵力;第二次,8月23日古德里安请求进攻莫斯科遭到训斥后,他的部队南下,基辅战场随之吃紧,苏军第二次请求撤退遭拒,因为莫斯科危险仍然没有解除。第三次,9月13日德军包围圈逐渐收紧,基尔波诺斯再次请求撤退。斯大林考虑到整体撤退会带来溃退,要求他们确保有组织有计划地撤退,但基尔波诺斯根本没有办法组织有效撤退,部队已经打散了各自为战。
从这个层面讲,苏军固守基辅突出部一直都与莫斯科战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斯大林从战争开始就在担心莫斯科的安危,所以致朱可夫放弃基辅的建议而不惜撤掉他总长的职务,但如果从当时战局来看,这个决定似乎又有道理。毕竟是基辅战役推迟了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而苏军统帅部之所以在一个多月时间内从不准撤退到有条件地撤退,也是随着莫斯科战局的发展才做决定的。所以,基辅之战并不是无为之战。
03基辅战役是一场避免不了的战斗
基尔波诺斯上将是一名苏联英雄,苏德战争爆发后,他率领的西南方面军有效地阻止了德军南线集团的进攻,虽然基辅战役失利,他本人也在战斗中牺牲,但从战场环境看,基辅战役是一场避免不了的战斗,只是早打和迟打的问题。
第一,基辅战略位置重要,兵家必争。先不说巴巴罗萨计划早就把基辅作为南线进攻的目的地,就说第聂伯河防线的重要性和重要资源,德军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这个战略位置。所以,苏军在基辅地区部署重兵也在情理之中。何况苏军将80万人集中在一个突出部中,这个吸引力对德军来说真是求之不得的。
第二,基辅战役苏军信心不够。纵观苏德战争开始后,德军北中南三路进军,北线列宁格勒坚守了900天,中线莫斯科也守到了胜利,唯有基辅战役遭受失利。且不说屡屡后撤会动摇军心影响士气,而且基尔波罗斯一个月三次请求撤退,不仅他自己申请撤退,甚至连南线总司令布琼尼元帅也跟着要求撤退,结果被斯大林解除了职务。客观上讲,面对德军三路大军进攻,撤退到哪都一样,只有进攻才是唯一出路,这一点,西南方面军指挥员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基辅战役失利,苏军输在作战指挥和对闪击战了解不够上。本身,当西方方面军溃散,德军在苏军西线和南线结合部出现空档之机展开进攻,苏军就应该集中兵力堵漏,而不是一味向后撤退。同时,将大量兵力集中在平原地域便于德军装甲发挥优势,客观上也是苏军对闪击战了解不足的重要原因。
总结:基辅战役,从德军包围圈形成来讲,算是二战中最大的一次合围战斗,但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苏军牵制了德军两支重要的装甲集团主力,为莫斯科保卫战赢得了防御时间;另一方面,德军占领乌克兰平原也付出了重大代价,并且还要部署大量的兵力用于防守和维持广大的占领地区,客观上也分散了德军的优势兵力。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朱可夫:回忆与思考》《二战启示录》
精彩推荐:二战杜布诺反击战,苏德战场第1次坦克交锋,苏军不敌对手
二战胡贝口袋战,苏军数倍于德军,朱可夫与曼施坦因的斗智斗勇
二战伊久姆突出部争夺战,苏军为何遭受重创?使用预备队不当
二战堡垒行动,莫德尔为何不配合曼施坦因南北夹击?各有各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