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26日,新四军第四师十旅十一团三营奉上级命令,前往安徽利辛县阚疃集一带袭扰、迷惑敌人,掩护第四师主力进行反攻作战。
三营在营长张风才、教导员干思贤率领下,于当夜21时出发,经过一夜艰难的行军后,于次日中午顺利抵达阚疃集。
可以说,这是一次绝妙的军事行动,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道路条件下,新四军居然还能完成这种难度极大的长途奔袭,其执行力之强是国民党顽军完全无法想象的。
更让张风才和干思贤喜出望外的是,阚疃集据点的工事修得实在有些敷衍,寨墙也不怎么高,三营突击班的战士搭起人梯,竟然没费多大力气就爬上了墙头。
大约半小时后,据点内的80多名敌人都被歼灭,而三营指战员无一伤亡。
战斗出乎意料地顺利,任务完成得太轻松了,这让三营指战员都有些意犹未尽。教导员干思贤纪律观念最强,对张风才说道:“老张,上级交给我们的袭扰任务已经完成了,是不是该尽快撤离了?”
张风才笑眯眯地问:“老干,这么着急干啥?”
“你说得对,”张风才连连点头,“但是我刚刚突发奇想,决定冒一回险多打一仗!”
干思贤的神情变得紧张起来:“你想干嘛?”
“给咱们彭师长(即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送上一份大礼?”
“啥大礼?”
“你想想看,师长多次跟我们提到,他一直以来想成立一支啥部队?”张风才故意卖个关子。
“哪还用说,当然是骑兵部队!”干思贤脱而出。
“战马!”
“没错!”张风才说,“这批战马就靠何柱国给咱们送来了。”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干思贤恍然大悟,“你是说何柱国知道咱们端掉了阚疃集,一定会派骑兵追击,咱们在路上伏击他的骑兵队?”
“哈哈,就是这么回事!”张风才大笑道,“但咱们得好好研究一下,接下来怎么部署战斗,关键是行动一定要快,因为何柱国的骑兵随时有可能出现!”
这毫无疑问是一个险招,要知道,阚疃集处在敌军腹地,孤军深入的三营随时有可能遭到群敌的围攻,但张风才、干思贤心意已决,甘冒这个奇险。
当然,他们绝非鲁莽行事,而是做了非常周密的安排。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在据点以东10多里处的大路上,悄悄挖了好些陷坑,专门用来对付何柱国的骑兵。
光做了这些准备工作是不够的,还得有人给何柱国通风报信,诱使他派骑兵来追。
何柱国的骑二军骄横惯了,因此他根本没把新四军放在眼里,也没有想到新四军区区一个营的兵力居然有这么大的野心,因此他想也没想就按惯例派出一支骑兵队,说是要“给新四军一点颜色瞧瞧!”
骑兵队来得快,但新四军早有防备,已经在张风才率领下提前转移了。等到敌人杀到阚疃集时,早已找不到新四军的半个人影,只好兵分三路追击而去。
其实他们已经提前在路上做了标记,只挑安全的地方落脚,却留下伪装好的一堆陷坑给敌骑兵“享用”。
接下来的画面就很容易想象了,何柱国手下的骑兵好不容易追上了新四军,高兴得忘乎所以,立即打马猛追。没想到他们追得越猛,被陷坑绊倒时就摔得越惨。
一些战马摔倒在路中间,腿脚受伤爬不起来,就挡住了去路,后面的马根本刹不住,冲到一起挤作一团,乱成一锅粥。
这时郑士高从全连挑选的一批枪法最准的战士,都从路旁的高地后面冒了出来,端着枪专打人不打马,把摔下马的敌骑兵逐一干掉。
后面的骑兵被这种前所未有的阵势吓破了胆,根本不敢再追,立即拨转马头夺路而逃。
师长彭雪枫接收了这份“大礼”,在这个基础上逐步组建起一支骑兵部队,使得新四军的战斗力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张风才突发奇想,临时改变作战计划,冒险多打了一仗,取得这个意外的胜利,更是作风“善于灵活把握战机”的典型得到师部的通令嘉奖。
由此可见,在战争中,一个不敢承担任何风险的军事指挥员,顶多带出一支中规中矩的部队。只有敢于冒险、善于主动创造战机的指挥员,才能带出一支能征惯战的精兵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