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侃:今年电视节目有哪些创新创优方向?

2022-03-02   广电独家

原标题:彭侃:今年电视节目有哪些创新创优方向?

文|“广电独家”杨 余

2022年,音乐类节目依然是各家必争之地,文化类节目迎来新一轮增长,冰雪、奥运题材的节目陆续上线。

2021年电视节目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更强的时代性。文艺作品是社会思潮的反映,当下综艺节目的创作都无法脱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纵观全年的电视节目,在时代精神与社会价值的体现上有明显提升。

从目前公布的片单来看,2022年,增强时代性、社会性、人文性是电视节目创新创优的方向。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热点领域:音乐类节目依然是各家必争之地;文化类节目迎来新一轮增长;冰雪、奥运题材的节目陆续上线。

近日,“广电独家”对话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师资博士后、节目模式专家彭侃,请他复盘2021年电视节目市场,并对2022年的行业发展趋势作出预判。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师资博士后、节目模式专家彭侃

▍2021年电视节目主要特点:更强的时代性

“广电独家”:2021年电视节目有何主要特点?体现了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彭侃:总体来看,2021年电视节目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更强的时代性。文艺作品是社会思潮的反映,当下综艺节目的创作都无法脱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纵观全年的电视节目,在时代精神与社会价值的体现上有明显提升。

具体来看发展趋势:

一是在选角上加大了素人的比重,邀请时代楷模、行业代表、专家学者参与节目。

很多节目通过讲述真实故事,让个体奋斗与时代进程相互映照,展现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有效提升国人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

比如东南卫视中心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中国这么美》,每期邀请知名乐队去往不同的城镇和乡村,挖掘当地普通人的故事,再在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标场所演唱,展现出中国之美、中国人民之美。

二是在内容层面建立起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之间的连接。

比如北京卫视《最美中轴线》将传统文化和音乐创作相互融合,用创新的音乐展演形式向观众展示中轴线之美,为中轴线申遗助力;江苏卫视原创动漫形象舞台竞演节目《2060》以中国动漫优秀的原创设计者及其作品为切入点,利用高新技术给观众带来全虚拟舞台的沉浸式新奇体验,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此外,也有一批综艺节目主动贴近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消费趋势,通过内容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比如2021年有一大批聚焦乡村振兴的节目。

湖南卫视《云上的小店》以小河乡为试点,让明星嘉宾共同经营一家便民小店,助力小河村特色绘画产业,带动新农村发展。

广东卫视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推出的融媒体节目《从农场到餐桌》,采用“电视+融媒体+电商+线下销售”新模式,助推广东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综艺节目通过深入乡村进行优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发掘当地特色文旅产品等形式,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既实现了内容创新,也达成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021年卫视内容竞争特点:一线卫视去娱乐化,二三线卫视继续寻找差异化

“广电独家”:请您简单总结2021年卫视平台在内容层面展开竞争的新特点,并预测一下2022年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彭侃:2021年卫视平台在内容层面的发展,主要有两大特征:一线卫视在政策引导下进一步去娱乐化;二三线卫视尝试从不同的切口“突围”。

近年来综艺节目热度不减,过度依赖明星、过度引导粉丝追星、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也成了行业痼疾。

2021年5月,国家网信办发布“清朗”专项行动,直指网络综艺节目及其带来的“饭圈”乱象。

同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在北京召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强调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及人员管理。

同年10月,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就卫视节目过度娱乐化问题,对相关电视台进行约谈。

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一线卫视纷纷加大了去娱乐化的力度。

其中最受业界关注的大动作,是湖南卫视于2021年9月底启动“青春中国”全新口号,升级荧屏编排和创新方向,播出一系列更具正向价值的文艺作品。

比如《向你致敬》倡导挺身而出、守护家国的“硬核”英雄文化。

《天天向上》改版,邀请各行各业精英进行知识与文化的输出,并增加“改变未来的五分钟”版块,致敬科技创新。

《你好,星期六》2022年初开播,侧重展现艺人嘉宾、文化传承者以及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从这些大幅度的改版和推新中可以感知到湖南卫视的变化。

一线卫视致力于进一步提升娱乐与意义的平衡效果,二三线卫视则在市场困境中继续寻找着差异化的发展之路。

我国电视行业发展至今,卫视市场格局基本定型。

非一线卫视虽然没有充足的制作经费,也请不起明星“大咖”,但不代表这些平台的优秀内容没有被大众看见的机会。比如河南卫视的突围之道就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河南卫视抓住当下“国潮”大受年轻人追捧的风口,将其作为创作大方向,进行了节庆晚会、品牌栏目、创新节目等一系列内容布局,整合资源,集中发力。

其亮点在于创新内容形态,将中国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运用新科技、新语态,通过跨时空转换、二次元衔接,适应当代年轻人跳跃性强的思维特点和追求新奇的审美口味。再加上出色的融媒体传播,最终实现了平台的逆袭。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则在纪实领域发力,《早餐中国》《下饭菜》《文学的日常》《中国这么美》等节目以“小切口”“日常”“乡土”为关键词,以富有人情味和生命力的内容打动观众,同样实现了平台影响力的提升。

深圳卫视立足于经济特区前沿地带,在节目创新中融入潮流文化和新的消费趋势。例如在全球最大乐高乐园将落户深圳的背景下,深圳卫视2021年下半年推出了中国版《乐高大师》,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乐高潮玩创新结合,实现了娱乐、文化与产业的多重价值。

对于二三线卫视来说,只有立足当地优势,放大自身特色,在观众心中形成独特的品牌定位,才能走出生存发展的新路。

▍主题主线节目的创新与突破

“广电独家”:近两年主题主线节目不断涌现,您如何看待该领域的主要突破与创新?

彭侃:广电媒体作为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之一,在打造主题主线节目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1年,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各台推出了一系列创新节目。

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有关部门推出的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奋斗史。

节目首次在片中部分使用了8K超高清拍摄手段,引入了人工智能影像修复技术,是总台积极构建“5G+4K/8K+AI”新格局的创新实践。

《国家记忆》栏目推出的六集纪录片《绝笔》,通过十多位共产党员传颂至今的绝笔信,展现他们初心不改、信仰弥坚的革命精神,令人动容。

新华社全媒体编辑中心与湖南卫视联合出品的《28岁的你》,利用AI技术还原历史舞台,采用青年演员和历史伟人“时空对话”等形式,讲述不同伟人在28岁时重要的时代选择,年轻化的表达富有新意。

江苏卫视打造的人文讲述类节目《致敬百年风华》,通过朗读演绎和现场访谈的形式,集中讲述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员在各个时期及各行各业的奋斗故事,也收获了不错反响。

此外,广东卫视时代记忆音乐节目《流淌的歌声3》、山东卫视党建融媒体户外音乐故事节目《寻声记》、海南卫视党建理论讲述类节目《光荣的追寻4》,分别以红色旋律、红色故事、入党申请书为载体,都体现了较强的创新性。

▍文化类节目:在精神的坚守和形式的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广电独家”:您如何看待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尝试?

彭侃文化类节目的创作难点在于价值传递和趣味建构的平衡。

文化类节目的内核相对来说是比较严肃的,为了吸引观众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更加需要使用新颖的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对文化内容进行出乎观众意料的创造性转化。

但在处理的时候,又不能过度追求娱乐化,不能让形式大过内容,更不能扭曲文化的精神内涵,而这需要创作者真正做到“守正创新”,在精神的坚守和形式的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跨界融合是近年来比较成功的文化类节目大多会采用的创新方式。

比如《故事里的中国》就融合了影视、戏剧、综艺等艺术手法,通过多舞台的空间,建构出多线并行的立体化叙事;同时针对每一部作品的特点,又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调整。通过这些创新的方式,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优秀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呈现得既吻合原作,又符合当代审美。

《国家宝藏·展演季》引入了电视策展的概念,换个维度让国宝不但“活”起来,而且“演”起来。节目从前三季81件国宝的“前世今生”中汲取灵感,广邀各界文艺工作者“揭榜招贤”,用不同艺术形式演绎国宝故事。

《舞千年》的创作则颠覆了过往舞蹈类综艺的表现方式,将舞蹈、综艺、影视融为一体,邀请全国知名舞团参与,将舞蹈实景表演与历史故事相结合,并串联成影视剧式的叙事结构,从而给观众带去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新鲜而妥帖的表达方式,对于节目的创作和传播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守住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正,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和受众审美的新形式,是创作者需要切实完成的课题。

▍2022年电视节目创新创优方向:增强时代性、社会性、人文性

“广电独家”:从已经公布的节目片单来看,2022年电视节目的创新创优方向将会侧重于哪些领域?

彭侃:2022年电视节目的创新有3个热点领域。

音乐类节目依然是各家必争之地,预计2022年有十多档音乐类节目播出。

新的创作趋势,一是进行细分题材的开拓,比如湖南卫视《国风唱将》是国风音乐选拔节目,东方卫视将推出音乐剧竞演综艺《爱乐之都》和聚焦虚拟偶像的《虚拟唱跳Z世代》。

二是放大音乐的社交属性,比如浙江卫视《闪光的乐队》寻找志同道合的乐队伙伴进行表演,江苏卫视《中国原创季》致力于让好音乐与好歌手配对,《无与伦比的乐团》让青年演奏家组成限定乐团。

文化类节目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2022年,在政策推动下,电视台将加大文化类节目的布局。例如北京卫视“国潮文化”系列涵盖《上新了·故宫》《遇见天坛》《我在颐和园等你》等7档节目,同时还将从新的细分切口入手,创新节目《寻找蝶恋花》《青青子衿》分别对准宋词和国风服饰文化。

湖南卫视《文学中国》、东方卫视《国韵有新声》等也都是具有较强创新性的文化类节目。

一批冰雪、奥运题材的节目已经陆续上线。

有着地缘优势的北京卫视计划推出《冬梦之约》《追雪的南团》《跨年冰雪盛典》《飘雪的日子来看你》等,与卡酷少儿卫视频道《奔跑吧冰墩墩》《冰球小将》形成矩阵化内容。

东方卫视《冠军VS冠军》冬奥版、浙江卫视《冰雪正当燃》、东南卫视《跟着冠军去滑雪》等也都为冬奥传播助力。

总的来看,增强时代性、社会性、人文性将是电视节目创新创优的方向。

▍2022年节目市场新出路:融合传播

“广电独家”:您如何看待2021年综艺节目的招商环境?请预判一下2022年电视节目市场的发展态势。

彭侃:2021年综艺节目的招商环境较2020年有所复苏。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广告市场同比增长20%,电视花费环比增长5.4%,但马太效应未能扭转,资源持续地向头部平台、头部项目聚集,“综N代”节目占据市场主导,新节目的招商面临较大困难。

为了寻找新的出路,各大平台都在大力探索全媒体时代的融合传播,升级节目的经营模式。

在这一领域率先做出成绩的是背靠湖南广电的芒果TV。从早期以湖南卫视内容的独播权吸引观众到用类型化自制内容养成自身的高黏性用户,再到以自制内容反哺湖南卫视,芒果TV走出了颇有成效的台网融合之路。

东方卫视也在这两年进行着类似的探索。SMG旗下的流媒体平台百视TV于2020年9月3日上线,东方卫视为百视TV提供独播内容,百视TV也参与东方卫视部分节目出品。

此外,百视TV在体育和电商等垂直领域也在积极探索。

除了头部卫视打造流媒体平台之外,在视频化浪潮下,MCN模式也成为广电媒体实现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城市台和地面频道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发力布局广电MCN,长沙广电“中广天择MCN”、成都广电“云上新视听”等城市台MCN品牌,湖南娱乐频道“芒果MCN”、浙江民生频道“黄金眼MCN”、北京文艺频道“电广文艺MCN”等省级地面频道MCN不断涌现。

2021年省级广电MCN化改革提速,目前已有包括浙江广电、江苏广电、黑龙江广电、山东广电、北京广电在内的近15家品牌。

广电媒体进军MCN有着人才、资源、社会公信力等优势,在经济转化上效果比较显著,短视频营销、直播带货等形式为广电机构在广告收入之外开辟着新的生存空间。

2022年,打造内容型MCN仍将是广电机构转型的重要方向。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透视影视热点,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长按二维码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