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们你们被退热贴骗了多少年?快收好这份退烧指南

2019-11-11     有啦宝贝育儿

最近气温下降得厉害,很多宝宝稍不注意就发烧了。退热贴也成了宝爸宝妈居家必备用品!


只要发烧,无论宝宝体温、状态如何,先给额头来上一贴。至于宝宝贴上到底有没有用,宝宝喜不喜欢,有没有舒服一点,这些并没有人在意,反正宝爸宝妈心里是舒服多了!

那“退热贴”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今天,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吴冬梅教授来为宝爸宝妈们揭秘!

特邀专家

吴冬梅教授

单位】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

【简介】

擅长儿童生长发育,营养保健,早期干预,感觉统合训练,心理卫生的健康指导。

随处可见的退热贴

退热贴,顾名思义是具有退热降温作用的贴,能缓解感冒引起伴有的发烧、头痛及牙痛、日晒、肌肉扭伤所致疼热症状。

它有多火呢?在某电商平台上达到了月销2万+,备受年轻爸妈宠爱,几乎家里有小孩的都会备一盒。


那销售如此火爆的退热贴的工作机理是什么呢?

退热贴中凝胶层为其主体部分,由具有良好的能量转换功能的亲水性高分子凝胶(含有水、冰片、薄荷、色素等)为载体,载体中水分汽化时可以将热量带走,它跟凉毛巾或冰袋敷头达到的效果差不多。


也就是说退热贴只能降低局部皮肤的温度,给宝宝带去暂时的舒适感,让烦躁哭闹的情绪得以安抚,但对降低体内温度起不到太大作用!

对有的宝宝来说退热贴还是一种伤害,因为退热贴给额头局部带来的这种凉意并不是所有宝宝都能耐受,部分宝宝甚至会出现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发红、出疹)。


最重要的是国内外指南从来没有承认过退热贴,我国最新的儿童发热指南——《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2016)里关于孩子发热处理部分,完全看不到退热贴的身影。

国外也是同样的情形,不论是加拿大儿科医生协会(CAPS),还是美国儿科学会(AAP),还是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技术优化研究所(NICE),都不曾提到过退热贴用于退热。

所以退热贴退烧的效果并没有得到认证,它最大的作用大概是给宝宝贴上一个“我已生病,生人勿近“的标签。

那宝宝发烧了如果不用退热贴该怎么办?什么情况下需要去医院?宝爸宝妈需要做哪些护理措施?

如何判断

宝宝是否真的发热?

首先我们可以从这4个方面来观察:

一看:面色有无潮红,呼吸有无增快;

二听:呼吸声音有无增粗、气急,睡觉时有无呻吟;

三摸:摸额头温度(如果宝妈手凉可以用自己额头触碰宝贝额头体会两者温度差);

四量:体温计测量体温。


正常宝宝一般腋表体温为36℃~37℃(肛表测得的体温比口表高约0.3℃,口表测得的体温比腋表高约0.4℃),腋表如超过37.4℃可认为是发热。

低热37.5~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0.0℃;

超高热 40℃以上。

(注:以腋表温度为基准)

什么时候宝宝需要去医院?

三个月以内宝宝,只要体温高于38℃,就应该立即去医院。

大于3个月以上的宝宝,体温在38.5℃以下,精神状态良好,则无需过分处理,多喝水就可以了。注:有心肺功能不全、贫血、糖尿病、癫痫、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孩子,可以在38.5℃之前用药。)

大于3个月的宝宝,如果体温超过38.5℃,最有效的处理就是通过服用退热药,让体温调定点下降。

无论是WHO,还是美国儿科学会,还是中国的发热指南,都认为布洛芬和对乙酰胺基酚是对儿童相对更安全的退烧药,布洛芬只能用于6个月以上的孩子,而且不要给频繁呕吐、脱水的孩子用,以免产生肾损害,对乙酰胺基酚(泰诺林)可用于3个月以上的孩子,对呕吐的孩子也可以用栓剂。



注: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联合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也推荐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2016)。

如果出现以下任一状况,应及时就医:

低于3个月的宝宝体温>38度,应马上就医。

大于3个月的宝宝>40℃,还伴有:

拒绝喝水;即使喝水较多,仍表现出非常不舒服的样子;

排尿很少,而且口腔干燥,哭时眼泪少;

诉说头痛、耳朵痛或颈痛等;

持续腹泻和/或呕吐;

发热已超过72小时。

出现以下这些迹象,一定要马上带孩子去看急诊:

无休止地哭闹已达几小时;

极度兴奋;

极度无力,甚至拒绝活动,包括爬行、走路等等;

出现皮疹或紫色的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或淤斑;

嘴唇、舌头或指甲床发紫;

位于小婴儿头顶部的前囟向外隆起;

颈部发硬;

剧烈头痛;

下肢运动障碍,比如瘸腿、运动时疼痛等;

明显呼吸困难。



除了药物降温,宝爸宝妈

还需要哪些护理措施?

1、勤测体温,建议宝爸宝妈最好每间隔4个小时就测量一次体温,高温宝宝则需要每1一2小时测一次。

2、 维持室内空气流通,凉爽舒适,通过调节空调的温度,使室内温度维持在22℃~25℃左右,脱掉宝宝过多的衣服,不要盖过厚的被子。

3、注意液体摄入,适量给宝宝喝奶/水(少量多次),液体有调节温度的功能,而且能补充宝宝体内丢失的失水,但不建议饮用罐装的果汁和糖分过高的饮料等。

4、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以稀饭、汤水、面条为主;禁食冷饮。尽量选择平时宝宝习惯进食的食物,不要在生病期间添加新的辅食种类。不必盲目忌口,以防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

5、 使用退烧药前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核对好剂量,切勿超量服用,也要密切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6、观察体温变化和相关的其它表现,如咳嗽、腹泻、头痛、抽搐、嗓子痛、耳朵疼、身上出疹子、反复呕吐、结膜充血、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其他未全部列出的伴随症状等,有这些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抛弃这些错误的退热方法

1.用酒精擦拭宝宝全身

小儿皮肤很嫩,皮下毛细血管比较丰富,血液循环旺盛,再加上发烧导致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酒精经皮肤很容易被吸收。

如果酒精擦拭时间长,面积大,酒精被吸入血液,可能带来酒精中毒隐患。

2.敷冰袋给宝宝降温

用冰袋敷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通过的部位,的确能带走一些热量,起到物理降温的作用。


但宝宝身体本来很热,如果突然接触过凉的冰袋,会引起寒颤——这时,肌肉收缩产生的热量,不一定比冷敷带走的热量少,而且会导致宝宝更加不舒服。

3.用温水给宝宝洗澡

2016年出版的《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已经不再推荐 --温水浴的物理降温方法,新观点认为,虽然在使用退热药物的基础上,配合温水擦浴,短时间内退热效果会更好一些,但会增加宝宝不适感,比如哭闹、寒颤、皮肤鸡皮疙瘩。

4.捂热退汗

这是长辈们流传下来的退烧办法,每次一发烧,多盖被子捂出汗就好了!

但是这种做法不!科!学!

因为宝宝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汗腺也不发达,发烧后本身体温就较高,如果使用捂热的方式,很可能使会使他的体温持续上升,热量也排不出去。有些宝宝出汗量也会增多,容易引发脱水的情况,所以不要用这种方法降温。

5.一发烧就打点滴

打点滴虽然有利于治疗,但不能轻易输注抗菌药物;而且医院人多嘈杂的环境不利于宝宝恢复。小宝宝免疫力不成熟,如果一发烧就打点滴,这样很容易造成过度输液, 增加过敏、感染等不良反应的风险。所以,要坚持“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原则。发烧时不轻易打点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55WZ24BMH2_cNUg5Li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