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耗资近3000亿建造的“惠民工程”南水北调,让沿岸城市4亿多人都感受到了优质的水源。
自南水北调建成至今,已运行长达八年的时间,而且全年都处于禁渔状态!
那么,如今里面的鱼能有多大?为何要常年禁渔?
南水北调“禁渔八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成,对缓解北方的旱情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了保证工程的水质,中线沿线实行了全线禁渔。
这一禁渔政策不仅保证了工程用水的质量,也让河道中的鱼类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生长环境。
南水北调中线自2014年开始正式向北方供水后,便在全线范围内实施了禁渔政策,主要目的是防止工程用水受到污染。
如果允许人工捕捞,难免会对水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最初实施这个政策时,还有一些人不按要求私自捕鱼,造成一定程度的水污染。
后来相关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加强监管,如增加监测点以实时监测水质,在入水口设置隔离设施,并加大了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这使得中线沿线的禁渔政策得以贯彻执行。
这一禁渔政策不仅确保了南水北调的水质,也给河道中的鱼类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中线沿线由于是人工建设的输水管道,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水标准以上。
且自2014年开始,河面上不再有任何渔业活动,鱼类的生长不再受到外部干扰,据估算,中线全长1276公里,平均宽度50米,水深可达6-7米,非常适合淡水鱼生长。
现如今“禁渔”已经实施了8年之久,河道中的鱼类得到充分的生长,个头应该已达到很大。
“禁渔八年”取得的效果,体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成果,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这些年来在最佳环境下生长的河道鱼类。
据相关专家介绍,中线沿线鱼类品种繁多,有草鱼、鲫鱼、鲇鱼等多种淡水鱼类,这些鱼类在优质水环境和无外界干扰的条件下,个头和体型可能达到惊人的程度。
比如青鱼体型本来就大,在良好水质条件下连续8年生长,个头预计可达1米以上,鲫鱼、鲇鱼等小型鱼种,也有可能达到普通鱼的2-3倍体型。
可以说,经过8年“禁渔”培育,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孕育出了一个鱼类“保护区”,这不仅令人惊喜,也为我们保护淡水资源提供了宝贵经验。
当然,长时间的禁渔也存在一定问题,鱼类过分生长可能会影响河道生态平衡,部分鱼类也可能因长期缺乏捕食而数量过多。
相关部门需要积极研究适当的抽捕方式,在不污染水质的前提下进行控制,此外,未来何时能适当开放休闲钓鱼也需要进一步论证。
一旦开放,应严格控制捕捞数量和鱼饵使用,避免造成污染。
巨大鱼类出水!
中线人工水道自通水以来,逐步孕育出一个独特的鱼类生态系统,工程全程受国家保护,水质优良,禁止任何生产性捕捞,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生长环境。
从最初的19种小型鱼类,到现今丰富多样的25种鱼类,中线水域中的生物链在不断完善。
2015年第一轮调查中,科研人员仅采集到19种鱼类,以小型鱼为主,最大长度不超过24厘米。
其中12种属于鲤科,如麦穗鱼、餐条鱼、鰕虎鱼等,数量占所有采集样本的76%以上,这些鱼类性成熟年龄不超过2岁,代表了水域刚形成时的初级生态状态。
到了2018年第二轮调查,鱼类总数已增加至25种,新发现的鱼类中同样以小型鱼居多,如马口鱼和餐条鱼等,它们的出现频率最高,这标志着中线水域的生态系统正在不断丰富。
除了小型鱼之外,也有体型较大的鱼类被发现,如鳡鱼、草鱼、鲤鱼等,这些大型鱼类能否在中线水域中茁壮成长,将直接影响食物链的延伸。
鳡鱼是中线水域中体型最大、生长最迅速的掠食性鱼类,它天性凶猛,有“水中老虎”之称,据传在野外,成年鳡鱼能轻松捕食苇鼠、青蛙甚至是小型水鸟。
调查显示,野生鳡鱼体长可达2米,重达100斤。就在2019年,丹江口渔民还捕获到一条1.68米、104斤的巨型鳡鱼。
中线水域与丹江口水源相通,鳡鱼的繁殖后代可顺流而下进入干渠,这也预示着中线可能出现同等级别的大鳡鱼。
四大家鱼之一的草鱼,也有可能在中线水域中长成大鱼,草鱼生长迅速,一年时间就能从20厘米长到45厘米。
野外环境下,它们可达1米以上,个体异常可观超过2米,重达45公斤,不过,干渠内缺乏食物来源,草鱼成长会较为缓慢。
然而,草鱼具有非常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利用各种碎屑与藻类维生,这或许能帮助它们在干渠内达到最大化生长。
另一种大型鱼类是广受欢迎的鲤鱼,据资料显示,欧美野生鲤鱼体长可达1.2米,重40多公斤。
鲤鱼对环境适应力强,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再加上中线水质优良,足以提供鲤鱼持续生长的条件,一旦鲤鱼种群数量足够,巨型个体的出现也指日可待。
除上述三种外,黑鱼、鲶鱼、鳜鱼也都有机会在食物充足时长成大鱼,这些鱼类虽然数量稀少,但都具备成为食物链中级环节的潜力。
正是这些中小型鱼类的存在,才使初级食物链能够形成,它们为中线水域中更高级的食物链打下基础。
尽管目前中线鱼类种类不及天然水体,但小型鱼群的存在奠定了食物链基础,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大鱼的出现也将指日可待。
在国家与政府的保护下,中线水域蕴藏着无限的生态可能,它已然成为连接南北、连接陆地与水域的生命之河,我们期待着它孕育出更多自然的奇迹。
南水北调工程:推动南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设施
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是从长江流域调水到黄河流域,缓解北方水资源匮乏状况,工程自20世纪90年代立项,经过几十年建设,如今初见成效,它展现出基于人民需求和科学规划的大型水利工程的意义。
我国南北气候存在明显差异,北方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较少,居民需要空气加湿器等设备增加室内湿度。
而南方气候湿润,居民需要使用干衣机等设备去除多余湿气,否则易致墙面霉变,这导致南北在疾病防治和房屋维护上投入不同。
南方在梅雨季节也面临洪涝灾害,数月持续雨水对房屋和道路造成损坏。而北方在冬季取暖困难,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南北居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要求差距日益明显。
同时,考虑到水质和水量保障,南水北调工程选在距离遥远的湖北丹江口而非长江下游取水,丹江口水库面积广阔,水质超过国家一级标准,是长江流域最佳水源地。
相比之下,上海杭州段水质较差,优质水源对保障百姓健康至关重要。
在丹江口建立超大型水库也需要时间投入,政府先进行大坝提高和库容扩建,将水量从105亿立方米提升至300亿立方米,满足供水需要。
竣工运作后,即使经过数百公里干渠,到达北京段水质仍达二级标准,完全满足生活用途。
竣工后的南水北调工程明显改善了南北方的生活环境,北方获得了额外稳定的水源供给,居民对加湿器的依赖程度大为降低,南方分担了部分水量后,避免了以前的严重水浸泡灾害。
南水北调更在经济效益上带来长远影响,北方获得稳定水资源后,农业和服务业得以蓬勃发展。
南方部分地区也实现了更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未来可期待南方与北方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而且还体现了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出发点的基础设施规划的意义,它不仅带来短期效益,更对长远的经济构建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种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大型水利工程值得持续推进。
南水北调中线8年全面禁渔取得显著成效,不仅保证了水质,也让河道鱼类得到充分生长,这充分展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的科学态度。
未来相关部门还需继续完善监管,适时开放水面钓鱼,使禁渔政策在保护水资源的同时,也让公众分享到丰富的鱼类资源。
我们相信通过各方努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经验会更好地惠及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