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点“亏”了,《哪吒》点“赢”了

2019-08-09   文娱头版

今日立秋。

回望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有两部影片不得不提:一部是邓超、俞白眉再次联手打造的《银河补习班》,让影迷在笑与泪中收获思考,另一部是上映14天揽获超30亿票房,被称为“国漫之光”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


虽然类型不同、风格迥异,但两部影片的“打法”还是有“雷同”的,那就是都在正式走进影院前通过点映的形式为影片造势。

1点映,稀松平常的存在

作为电影的一种重要宣发形式,点映在好莱坞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而在国内则始于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彼时,张艺谋为了让《英雄》获得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资格,在深圳举行了为期7天的点映。


《英雄》剧照


这只是一个开始。自此,何平的《天地英雄》、陈可辛的《如果•爱》等电影为了提前渲染观影氛围,均采取了点映的形式进行“预热”。再往近了说,2017年的《芳华》《二十二》,2018年的《西游记女儿国》《熊出没•变形记》,以及上述提到的仍处于上映期的《银河补习班》《哪吒》都加入了点映阵营。

可以说,随着规模和范围的进一步延展,点映已经不再是某一类影片的“特权”,对于片方和观众而言都已是稀松平常的存在。

不过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参与点映的影片数量不断增多之外,点映的方式也在不断出新,片方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变换花样,助力影片热度不断升温。

最为明显的变化是,点映的频次相较之前有了质的飞跃,这不得不提到2018年暑期档的票房冠军《我不是药神》。



正式上映(2018年7月5日)前的周六日,《我不是药神》率先开启了点映模式,两天之内分别收获了1400多万、3500多万票房。尝到甜头后,《我不是药神》再度发力,分别于次周二、周三继续点映,且排片分别达到了9.5%和10.5%,并以4800万和6500万一举成为这两日的票房冠军。

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观影者的目光,不少影片除了提前播放影片之外,还在点映场中增加了主创见面会的环节。

即将于明天(8月9日)上映的《上海堡垒》在南京鼓楼星轶影城点映期间,就有导演滕华涛、主演鹿晗现身。导演的亲自安利加上自带流量的演员加持,无形间扩大了《上海堡垒》的知名度,为影片带来了一波“自来水”。

2点映“点”什么?

从某一类影片的“特权”到稀松平常般的存在,作为宣发形式的点映为何受到不同圈层的追捧?简单来说,无论对于观众、片方还是影院,恰到好处的点映总能满足各方的“刚需”。

原以为点映只是一线城市观众最为青睐的一种形式,但数据证明并非如此。

近日,文娱头版(ID:wenyutouban)就“大众对点映的接纳度”针对100位不同圈层的受众做了一次微调查,95%参与调查的影迷均表示如果遇到自己偏好的影片类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可以考虑选择观看点映“尝鲜”;还有3%的影迷认为点映是片方给予的一种“福利”,是一种极为流行的观影形式,对这种“优越感”当然是欣然接受;不过也有2%的观众认为点映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公映期间集体观影的氛围,或直接给到了“本身并不喜欢观影”的答案。



可见,大多数受众对点映的形式并不排斥,且在影片合适、时间合适的情况下愿意花费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走进影院为点映捧场。

对于院线来讲,点映期间的上座率和票房可以成为检验影片质量的“晴雨表”,对后期正式排片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最大程度地避免名不见经传的好影片被埋没。

2017年,由四川光影深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聚焦“慰安妇”的纪录电影《二十二》定档8月14日上映。由于题材小众、流量匮乏,《二十二》还未上映便被泼了盆“冷水”。后来的转机很大程度上源于点映,利用这一形式加之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努力和呼吁,吸引来了第一波观众。院线也在后期积极增加排片,最终使得这部之前不被看好的《二十二》以超过1.5亿元成为首部票房过亿的纪录电影。



而对于片方而讲,点映带来的益处更加显而易见,那就是有节奏、有计划地助推影片热度增长,从而刺激大众观影,包括《心花路放》《我不是药神》《芳华》《哪吒》等影片都得益于点映的拉动,积累了一波又一波人气。

3点映有风险,操作须谨慎

当点映成为一种对观众、院线和片方都有利的宣发形式,是不是等于给影片上了一份“保险”?答案是未必的,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并非所有影片都适合点映”,即便点映在各方看来胜算很大,但盲目的从众心理不仅不能拉动票房和口碑,反而还会提前透支影片的“生命力”。

2019年暑期档,随着《八佰》《少年的你》《小小的愿望》和《刀背藏身》先后撤档,《银河补习班》被业界认为是最有可能坐上金字塔顶端的国产影片。同为暑期档影片,《银河补习班》选择了和《我不是药神》如出一辙的点映形式:7月4日,《银河补习班》展开了小规模点映,数目约9.4万场;7月13日,《银河补习班》点映继续,规模相较之前增加了2.7万;7月15日之后,点映范围进一步扩大,几乎覆盖全国各个城市。


一个不易察觉的细节是,鉴于2018年年初已经有《前任3》实现了三四线城市“反哺”一二线城市,《银河补习班》的点映也是选择以三四线城市为起点逐渐向全国铺开。

结果是,手握一把好牌的《银河补习班》票房成绩令人大跌眼镜:上映22天仅收获8.49亿,其中还包括9793万元的点映票房。对于这样的反差,有业内人士称,《银河补习班》无疑是犯了“经验主义”,倘若其没有盲目效仿《我不是药神》大范围的点映战略,也没有跟随《前任3》的点映脚步,其成绩不会这么“惨”。

相比之下,《哪吒》就“幸运”很多。

从预告片开始,《哪吒》因颠覆了大众认知中踩着风火轮的英雄少年形象,遭到无情群嘲。很多人抱着“试试”的态度走进影院,走出时直呼“惊艳”,甚至为其贴上了“国漫担当”的标签。在“第一波吃螃蟹”的国漫人的带动下,那个“不认命”的哪吒逐渐被更多人熟知,一波又一波影迷心甘情愿为《哪吒》买单,一睹其真容。



截至目前,《哪吒》的热度仍在继续发酵:上映14天收入近30亿票房之余,还“一不小心”进入了内地票房榜前十名。

对于这样反差巨大的点映结果,电影市场专家分析称,粉丝电影、爆米花电影都不太适合点映,尤其是大规模点映。这是因为这些电影的主要目标受众就是粉丝,只有在吊足粉丝胃口的情况下,电影才能释放出更多能量,也就是俗称的“饥饿营销”。相反,一些相对小众的影片则更适合点映,对影片进行预热。

酒香也怕巷子深,恰到好处的点映不仅能够助力小众电影走出“巷子”,还能为自带流量的大片锦上添花;而盲目的从众心理却可能伤害的不只有观众,还有影片本身。不过打铁还需自身硬,点映终归是一种外在的宣发形式,影片能否“出圈”的前提还要归结于其本身的质量。


-END-

作者 | 成宇宁

编辑丨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