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2021开年黑马竟是一部故事背景在上世纪90年代农村的主旋律扶贫剧?没有华服香车,全员灰头土脸,也没高开低走,开局9.1,截止最后一集播完,豆瓣评分直奔9.4。
它凭什么?
文丨马晓凤
编辑丨雷伊斯
这抹“土”,在电视上稀缺久矣
首先是新鲜。荧屏上充斥的现代都市题材已经多到有点满了,霸道总裁、“独立女性”的故事观众也已经看到有点腻了,而《山海情》剑走偏锋,填在了农村和农民题材空缺已久的位置上,让人耳目一新;“哇,原来不穿名牌不带货、讲话不夹带英文单词的戏也可以如此好看!”
当然,这些年的热播影视剧当中,农村人也是来来去去时有出镜的,只不过,要么是糟糕原生家庭中的坏父母,衣衫褴褛,蛮不讲理,仅作为推动情节和衬托主角美强惨的工具人:
要么是生活在更似度假村而非农村的能歌善舞的快乐乡民,详情参照《我和我的家乡》:
要么,火遍全网、冲出国门的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隔绝不恋凡尘,她所呈现的农居生活更像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撩拨着钢筋水泥间打工人那无处安放的诗与远方。
经此种种,农村和村民的形象已经逐渐被脸谱化和符号化了,变得单薄、刻板、悬浮。
于是,《山海情》的另一大亮点-“真”便足以让人为之动容。
一辆四轮农用车开进金潭村收蘑菇,弹幕里有人说,90年代,这种车要七千多块。
马得福的弟弟马得宝背井离乡四处打零工干体力重活,弹幕里突然冒出一句,98年的时候因为没钱交学费,我中专退学了。
水花老公在自家院子里一铁锹一铁锹地挖土打水窖,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我们家院子里也有一个水窖,不过是请人挖的,工头长啥样忘了,只记得从那里面汲出来的水特别甘甜。
剧中出现了很多95后、00后看来匪夷所思的情节,比如嫁女儿只为换一头驴、两头羊、两笼鸡;一家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十几岁的流民死在火车站旁,无人认领……
其中一位编剧特地发博说:这些事,都是真实的。
更别提那些细致入微的设计和表演,仿佛直接将当年活生生的老乡拉到了眼前:
尤勇饰演的大有叔,看得宝种蘑菇发了财,他出于眼红和好奇悄悄抓了一大把揣在兜里带回家,放油锅里炒完尝味道,研究这东西有什么奇特之处;
到城里打工的秋红去参加联谊会,小姑娘都忙着跳舞、交际,她却坐在原处,趁人不注意悄悄把气球往裤兜里揣,身在他乡,心里想的还是家里的孩子;
水花她爸,一出场就是抱头逃命的怂样子,诉说原委时说了句——“你们的手太黑了,打得额……”最后一个“额”字发音轻而颤,紧接带着哭腔的呻吟,点睛之笔般演活了一个被生活压到无还手之力的农村老汉。
真实,自有牵动人心的力量。
这抹“土”,当代人阔别久矣
物质丰盛、繁花似锦的年代里,当那些贫穷、匮乏的过往和土道上颤颤巍巍的身影渐次袭来时,一种说不出的亲切竟随之涌上心头。
这才恍然大悟:我们随着时代大潮向前奔流的一路上,终究还是丢掉了一些东西。
人人皆步履匆匆的城市中最不缺冷漠和疏离,最美的微笑留给手机前置摄像头,相似的流行、精致的妆容打造了一张张雷同的面孔,于是那份来自乡土的扑面而来的质朴和憨厚显得格外温情脉脉;
各行各业纷纷内卷化的现状极易滋生疲惫、消磨活力,于是那份为了吃饱肚子啥都敢干、从无到有建家园的蓬勃生命力显得格外明亮而热烈。
播出的时间节点也很巧,恰逢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身在异乡漂泊的人必将度过一个特殊的年,这部怀旧的“土”剧定然会勾起许多乡愁。
有一个著名的段子:
快过年了,城里的Mary、Linda、David纷纷回到农村老家,变回了二妞、翠花和狗蛋。
好笑之余略显夸张,但也并非完全脱离现实。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截止2018年,农民的数量占比仍达到了41.48%。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才有一批又一批的农民子弟背井离乡、迁徙到大城市奔前途、寻未来。
人是被环境同化的结果。为了适应融入城市生活,农二代们的普通话越说越标准,穿衣打扮越来越时髦,他们努力褪去身上的土味让自己像一个真正的城里人,却在不知不觉中和泥土里打滚的过去渐行渐远。
忘记过去,等于切割掉属于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所以《山海情》唤起的不只是个体和时代的一段段记忆,还有一片片久被尘封的生命印记,Mary、Linda和David重新看见了二妞、翠花和狗蛋。那是他们曾经急于想要改造的一面,可这部剧让他们发现这一面也自有它的可爱之处——土是土,但土得淳朴自然,土之中还交织着一股坚韧和不服输的劲儿。
这抹“土”,可作为两代人之间的粘合剂
《山海情》适合老中青三代一起观看,非常通吃,而且它能让年青一代更加理解自己的父辈。
我们常常觉得父母亲过于节约,剩菜剩饭舍不得倒,去买菜为了七分八毛能跟小贩掰扯半天,在年轻人看来,非但省不了多少,反而会坏身体、丢面子、因小失大。
可这部剧告诉我们,那时的条件和现在差十万八千里,供水站不给供水,庄家就没收成,当年就没收入,就没有饭吃,就是这么残酷。不一块钱掰开两半花,恐怕在座的各位长不到这么大。
老一辈的斤斤计较、不够体面,不过是和生活负隅顽抗多年留下的后遗症。
我们也常常觉得七大姑八大姨很烦、没有眼力见儿,总是凑过来问“找对象了没”“一个月挣多少钱”,一点边界感都没有,有人甚至自制小视频来吐槽亲戚乡邻们的过度关心。
可这部剧告诉我们,条件艰苦的年代,亲戚不只是有血缘关系的人,邻居不只是住得近的人,还是抱团取暖、共克时艰的战友,不论是向上找领导,还是下地干活儿,互帮互助、集体行动,才足以抵抗生存的重压。
每个人身上都留有时代打下的烙印,这其中也包括处理关系的方式,如今的不合时宜可能正来源于当年的众志成城。
另外,这部剧还告诉我们,渐渐老去的父母也曾很酷。
上一季《奇葩说》,李诞说了一句“正确的废话”:我生下来,我妈就是我妈了。可其实,谁不是从少男少女过来的?眼前这个只会发语音不会打字的中年大叔,也曾是扒火车的风一样的少年;这个在灶台前忙碌且唠叨的大妈,也曾是车间里人美手巧的厂花。
爱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源于了解的,当父母年轻时的生活画卷呈现在眼前时,那种直观的触动极易消解代沟的距离、让彼此靠得更近。
结语
主旋律的《山海情》没有刻意迎合热点,却以真实的笔触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痛点:
它勾勒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时代镜像,够接地气,让忙碌漂泊的冷度男女找到了一份久违的归属感;
它记录了一代人奋斗的缩影,够燃,让“佛系”和“丧”的自我调侃显得特别不应该;
它是一部不加滤镜的回忆杀,够亲切,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沉浸其中。
所以这虽然是一部扶贫剧,却完全达到了贺岁片的功效,在这个特殊的年即将到来之际,凝聚了人心,传递了一份真挚的温情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