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船船底能刮下几十吨的海鲜,都卖到海鲜市场了?这种海鲜能吃吗

2024-01-12     微兔分享呀

原标题:轮船船底能刮下几十吨的海鲜,都卖到海鲜市场了?这种海鲜能吃吗

原创2023-03-27 19:13·脑洞馆长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2年9月10日,在新西兰一处岛屿附近,发生了船只遭到鲸鱼袭击的新闻。

根据当地媒体报道,这次被袭击的是一艘观光船,船上包括驾驶者在内的11人中,有近一半的人遇难。

事情发生后许多的海洋专家和调查人员来到现场取证,不过除了倾覆的船舶以外,并没有其他更多的线索了。

究竟为什么会有鲸鱼突然的袭击人类,对于原因的推测也是众说纷纭。

其中有一种猜测看起来比较“离谱”——可能这只鲸鱼并不是对人类抱有恶意,只是单纯的感觉“太痒了”,想借其他物体蹭掉身体上的“海鲜”。

对于很多跟海洋打交道的行业来说,这种特殊的寄生物在船上也经常看到。那么这种海鲜是否能够作为佳肴摆上餐桌呢?

连鲸鱼也惧怕的藤壶

说到海洋之中最令人惊叹的动物,恐怕很多人都觉得会是巨大的鲸。每一个第一次看到鲸鱼在海上翻腾跳跃的观光客,都会被那如山一般的尺寸和力量感震撼。

即使是恶名昭著的鲨鱼,通常也对比自己大的多的鲸退避三舍。

不仅人类的观感如此,纵观整个海洋生物体系中,似乎这种居于生物链顶端的动物生来就是没有天敌的,能威胁到它的恐怕只有这个族群自己了。

不过如果让海洋学者来谈这个问题的话,恐怕他会轻易举出好几个例子,罗列出能够威胁到鲸的生物。其中比较吧普遍的一类正是藤壶。

有时候一些鲸类会在海中作出让人无法理解的举动,比如把自己抛出水面高达数米,再重重的落下,溅起滔天巨浪。

甚至还有的船舶在行驶途中,会遭到鲸的碰撞和剐蹭。此时如果仔细观察鲸的身体表面的话,通常会发现一片片让人心理不适的寄生物,这就是藤壶。

藤壶在很多人嘴里有“马牙”的叫法,其外表好似一个微型火山口,在坚固的外壳里面有一个小孔依靠截留海水中的有机物而活。

藤壶本身既没有锋利的牙齿也没有游泳速度上的优势,为了活下去它自然而然的进化出其他的绝活来。

首先由于藤壶的自身特点它必须以寄生的方式存活,为了进食则要求被寄生者表面必须是平整且粗糙的,便于固定的。

同时被寄生物的整体又需要是运动的,这样才能依靠海水的流动带来更多的有机物。

而且这个运动的速度也不能过快,否则将不利于藤壶的附着。因为藤壶喜荫,所以阳光曝晒的地方也看不到它的存在。

正因为藤壶的这个特性,所以也就决定了首先它不能生长在高速运动的动物身体表面,保持静止的礁石也不是首选,除非石头附近的海水流向符合要求。

通常体型巨大的鲸类和海龟,包括一些人类的大型船舶底部,将是最适合藤壶生存的繁衍的位置。

一旦找好地方,藤壶通常会先在目的地附近巡游寻找合适的落脚点。

待到位置选定后藤壶则会分泌出一种特殊的胶质物质,把自己牢牢的粘在生物或物体表面,这样它就完成了一次寄生。

需要进食的时候,藤壶会从小孔中伸出腕足捕捉有机物和微生物,这些腕足除了捕食工具,也是藤壶的换气器官。

而藤壶表面的空洞,是可以向中心闭合的。一旦遇到危险或者遭到暴晒,它会暂时关闭小孔遮挡自身,以免脱水过多而死去。

看起来这种默默无闻的生物,似乎对被寄生者本身没有什么危害,那为什么藤壶在如今被誉为“海洋生物污染”的罪魁祸首之一呢?

藤壶的危害

这跟藤壶本身的习性和繁殖方式有关。首先藤壶因为需要紧贴载体而存在,所以它分泌的胶质是永久性的。

相当于一贴强力“膏药”黏在生物表面,长此以往势必会引起被寄生者的不适,轻则疼痛瘙痒,重则溃烂发炎。

这也可以解释鲸类等生物用剐蹭,拍击,撞击等方式来祛除藤壶了。

最危险的还不仅如此,由于藤壶自身特性喜欢流速快的位置附近寄居,它们经常会附着在鲸类的换气口附近,甚至阻塞住换气孔。

这无疑是堵住了鲸类的呼吸道,不但被寄生者会感到呼吸困难,甚至可能因为小小的藤壶而窒息。

藤壶的繁殖能力超强,一开始的一两只藤壶能在短时间内覆盖满生物的大部分皮肤。

加上藤壶一旦附着就是永久性的,哪怕它已经死了,但外壳还是会牢牢的黏在生物表面形成一层厚厚的钙化层。

这样不但会让海洋生物不适和生病,而且还会让无法摆脱藤壶的生物身体变得越来越重,直到再也无力游动活活饿死或窒息而死为止。

网上有许多相关的视频,人们通常会遇见海洋生物礼貌的“求助”,而大部分的求助基本上都是因为藤壶这个无奈的负担。

藤壶的威胁并不仅限于对海洋生物的寄生上,随着人类海洋运输产业越来越发达,这些附着在船体上的“不速之客”也成为了同海洋打交道的行业的负担之一。

这样说并非危言耸听,在历史上就有因为“藤壶”而打了败仗的例子。

船舶上的藤壶

日俄海战时期,俄国军舰曾因船体附着的海洋生物过多,导致船速受到巨大影响,从而无法与日本军舰抗衡导致了失败的解决。

无独有偶,美国的航空母舰虽然世界闻名,但光是每年清除船体藤壶等生物的清洁费用,就高达数亿美元。

如果在船体上有太多的藤壶的话,船的航行速度会大受影响,为了保证速度势必需要花费更多的能源。

据估计每年因为藤壶寄生导致损失的能源总量,全球范围内一年可能达到百亿美元的数额。

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航行安全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威胁都不可谓不大。

为了减少损失,许多人开始考虑让这些“添乱”的藤壶,发挥一些作用来平衡成本。

于是有人提出,既然同为“海鲜”,那么是否可以在藤壶被清除后,把它变成海鲜食材用以售卖呢?

对于很多生长在海边的人来说,或许有过食用藤壶的经历,据说敲开外壳后藤壶内里的肉质还很鲜美。

不过附着在船底的藤壶显然不符合食用的标准,因为船舶自身的燃料污染等原因,从船上清理下来的藤壶很有可能也受到燃油等化学物的污染,贸然食用或许会导致食物中毒等不良后果。

为了更好地进行船舶上海洋寄生物的清理工作,2021年国际航运公会还发布了相关的标准。

这个标准被提交到国际海事组织,成为今后相关活动的参考准则。在这份文件中对于船舶生物污垢的处理,有了比较清晰的规定。

首先在船底生物污垢清洗时需要注意回收,谨防因为系统故障导致的污垢以外排放问题。一切被清理掉的藤壶不能投入海中,而且严禁随意丢弃。

只能用专门的容器运到处理地点焚烧和掩埋,既然丢弃都不可以更别说是售卖和食用了。

这样规定的原因在于,为了避免生物污垢破坏当地的海洋环境,或者因为废弃物对港口的安全产生威胁。

至于清理船身的方式,基本上分为物理和化学两种。所谓的物理方式指使用清理工具洗刷船体,清除藤壶。

不过这样的方式很可能会造成船体损伤,所以目前使用高压水枪清理是比较常见的方式;

而化学方式则以预防为主,在船舶出海之前就在藤壶喜欢寄生的位置,刷上不利于寄生的油漆以起到避免藤壶大规模附着的目的。

虽然无论是海洋生物,还是往来船舶都对藤壶深恶痛绝,但其实经过科学家的研究,这种生物也并非一无是处。

比如因为它本身包含特殊的胶质,可以看做是天然的粘合剂。

这种自然物质可以用在人体手术后的伤口愈合方面,从藤壶中提炼出的粘合剂是一种比缝合线更好的辅助愈合的工具。

可见依靠着聪明才智,给海洋环境增添了不少麻烦的藤壶,同样被人们开发出了极大的使用价值。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f32f77817c17f7fa9ab92f4cf829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