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叫小风。他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但他有一个让我很心疼的地方,就是总是想着讨好别人,不管是父母、老师还是同学,他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不配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赞扬,他总是担心自己给别人添麻烦,或者让别人不开心。
他总是努力地去做一些他并不喜欢的事情,只为了换取一点点微笑或者夸奖。
有一次我去他家玩,看到他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着做饭,小风跑过去帮忙洗菜、切肉、炒菜。
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七岁的小孩子会做这些事情,我问他:“小风,你为什么要帮妈妈做饭呢?你不觉得累吗?”
小风低下头,小声地说:“因为妈妈很辛苦啊,她每天要上班、做家务、照顾我和爸爸。如果没有我,她只要照顾爸爸就好了,现在还要多操心一个我。她经常说,生了我以后,她过得一点都不好。”
我听了很难过,告诉他说:“小风,你不要这么想啊,妈妈生你是因为她爱你啊,你是她的宝贝,你不用担心给她添麻烦,她愿意为你付出的。”
小风摇摇头说:“可是妈妈每次都抱怨啊,说我不听话、不努力学习、不会做事情。她说她花了多少钱给我上辅导班、买玩具、买衣服,让我好好珍惜一点,她说她每天早起送我上学、晚上陪我写作业、周末送我去钢琴班,都很累很累,她还说如果没有我,她可以多睡觉、多看书、多出去玩。”
“那你爸爸呢?”我问。
“爸爸也一样啊。”小风说,“他也经常跟妈妈吵架,说谁来接送我、谁来陪我做作业。他们都觉得是对方的责任。有时候他们还说要离婚呢。”
“那你怎么办?”我问。
“我就想办法让他们开心啊。”小风说,“所以我要帮妈妈做饭,帮爸爸洗车,给他们买礼物,给他们写信,给他们唱歌,给他们讲笑话,我还要好好学习,考好成绩,不让他们失望,我还要听他们的话,做他们想让我做的事情,不跟他们顶嘴,不跟他们闹别扭。”
“那你自己呢?”我问,“你自己想做什么呢?”
小风想了想说:“我不知道啊,我只想让他们开心,让他们喜欢我。”
我看着小风,心里很难受。我觉得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一个只会为了别人而活的孩子。
我认为他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他们把自己的不满和抱怨都发泄在小风身上,让小风背负了太多的压力和负罪感。他们没有给小风一个快乐和自由的童年和一个温暖和安全的家庭。
她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小朋友,叫小心,她总是很自信,总是勇敢地去做一些她喜欢的事情,只为了换取一点点快乐或者成就。
有一次,我去她家玩,看到她妈妈在客厅里看书,小心跑过去抱住她妈妈,说:“妈妈,你看今天我画的画。”她拿出一张画着一只大大的蛙的画纸,递给她妈妈,我觉得很好奇,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七岁的小孩子会画这么有创意的画,我问她:“小心,你为什么要画一只蛙呢?你喜欢蛙吗?”
小心高兴地说:“因为蛙很可爱啊,它可以跳来跳去,还可以唱歌。我喜欢听它唱歌。”
我听了很开心,我说:“小心,你真棒啊,你画得很好,你是怎么学会画画的呢?”
小心说:“就是自己画啊,我喜欢画画。妈妈给我买了很多颜料和画纸,还给我买了一本教画画的书。我每天都会画一点点。”
“那你妈妈呢?”我问。
“妈妈也很喜欢我的画啊。”小心说,“她每次都会夸我的画漂亮、有趣、有创意。她还会把我的画贴在墙上或者放在相册里。她说我的画让她很开心。”
“那你爸爸呢?”我问。
“爸爸也一样啊。”小心说,“他也经常跟妈妈一起看我的画,说我是个小艺术家。他们都支持我画画,说这是我的兴趣和特长。有时候他们还会带我去美术馆或者画展,让我看看别人的画,学习一些技巧。”
“那你怎么办?”我问。
“我就想办法画得更好啊。”小心说,“所以我要多练习,多观察,多想象。我还要好好学习,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我还要听他们的话,做他们想让我做的事情,但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跟他们盲从,不跟他们妥协。”
“那你自己呢?”我问,“你自己想做什么呢?”
小心想了想,说:“我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啊,我想画更多的画,我想学习更多的东西,我想交更多的朋友。我只想让自己开心,让自己成长。”
我看着小心,心里很欣慰。我觉得她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一个会为了自己而活的孩子,她的父母把自己的爱和鼓励都给予了小心,让小心感受到了太多的支持和信任。他们给了小心一个快乐和自由的童年,也给了小心一个温暖和安全的家庭。
我想起了小风和小心之间的差别,不禁感慨万千。为什么同样是七岁的孩子,同样是父母的教育,却会造成如此不同的结果呢?难道这就是父母抱怨多了和少了对孩子的影响吗?
其实,在我们身边,像小风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可能是因为父母经常抱怨、批评、指责、比较、威胁、恐吓、打骂等方式来教育他们,导致他们形成了一种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不健康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为过分地迎合别人的期望和需要,忽视或牺牲自己的感受和利益。缺乏自信和自尊,对自己没有清晰和正确的认识。他们总是担心被拒绝、被抛弃、被批评、被惩罚等负面后果。他们总是试图用各种方式来取悦别人,以求得别人的认可和赞赏,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不敢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才能。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往往与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有关。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遭受到父母的否定、打击、忽视、冷落等不良的教育方式,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是没有能力的,是没有价值的,他就会形成一种错误的信念,认为只有通过讨好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喜爱和尊重。
这种信念会伴随他一生,影响他与他人的关系和交往,也会导致一个人陷入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
其实,在我们身边,像小心这样的孩子也并不罕见。
他们可能是因为父母经常赞扬、理解、尊重、信任等方式来教育他们,导致他们形成了一种自信型人格,自信型人格是一种健康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为适度地关注别人的期望和需要,同时也重视和保护自己的感受和利益。
自信型人格的人往往有着充足的自信和自尊,对自己有着清晰和正确的认识。他们不担心被拒绝、被抛弃、被批评、被惩罚等负面后果,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他们敢于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才能,不怕与别人相比或竞争。
自信型人格的形成,往往与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有关。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得到父母的肯定、鼓励、关注、呵护等良好的教育方式,他就会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是有能力的,是有价值的。他就会形成一种正确的信念,认为只有通过做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喜爱和尊重。这种信念会伴随他一生,促进他与他人的关系和交往。
自信型人格是有益的。它会让一个人远离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展现自强、自立、自爱等优秀品质。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培养孩子自信型人格呢?怎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快乐和自由的童年,一个温暖和安全的家庭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多给孩子一些赞美和鼓励,少给孩子一些抱怨和批评。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放任孩子为所欲为,我们还是要对孩子有适当的期望和规范,还是要对孩子有适当的监督和纠正。但是,在这些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用积极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意图和情感,而不是用消极的方式来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们,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我们鼓励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需要我们或者依赖我们,而是因为他们有能力和潜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个个自信、快乐、健康、成长的好孩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