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 > 岳洁琼 Yue jieqiong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断流的国家,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文字的稳定性。汉字字形经过了漫长的演化,在基于传统“六书”的造字法、用字法的基础上,很多古老的文字到现在还能够被我们释读。因此对于中国文字字形的研究同字音、字义的研究同等重要。
中国先人们在经历过漫长的文字发育期之后,到商代已经出现非常成熟的甲骨文。虽然甲骨文是在1899年才被世人发现,在1928年开始大规模进行考古发掘,但是与甲骨文有着密切关系的金文、小篆等文字的研究成果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已经有了集中呈现。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表达,文字的作用在于“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阐述了汉字作为书写的符号系统,具有超越时间性。
> 颜氏家族与字书
文字的统一书写跨越了方言的鸿沟,是能够让中国大一统的重要工具。赵汀阳在其2016年著作《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解释了夏、商、周以来直到1900年期间,作为神性概念的中国之形成历史。经过梳理,赵汀阳认为逐鹿中原的原因是有内在动力,有四个主要方面:象形书写文字、庞大成熟的思想体系、周朝创制的天下体系、政治神学的雪球效应。其中他把象形书写文字排在了第一位。文字和文化的传播通过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进入到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将中国书法的审美通过雕版把盛行于唐代的楷书体转化为字体的楷书。又通过毕昇发明活字之后,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把这个新阶段看作是“汉字设计之路”的发端。
字体设计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当我们进入到读屏时代的时候,重新追溯汉字进入现代计算机的历程,更方便让更多的人关注汉字本身以及汉字设计的发展。
文字传播的时代变迁——从手工时代到机械时代到信息化时代
文字是人类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字体设计,既体现了文化和文明发展的程度,也是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形式。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文化的传播才得以普及,字体的标准化、规范化、功能性与艺术性也成为文字演化的必然趋势。在中国,明代开始出现的宋体字结构方正匀称,便于印刷和阅读,一直沿用至今,极大地促进了典籍的传播。在欧洲,德国人约翰·古登堡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采用现代印刷方法印制书籍,打破了教会对知识的垄断,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给东西方文化交流打开了新的通路;当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将现代活版印刷输入中国应用,促进了汉字在周边文化圈的发展,这种“铅与火”的印刷方式持续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
> 姜别利的汉字使用频度调查
汉字印刷捡字法成为技术进步的阶梯。中文打字机解决了常用铅字在键盘上的排列和捡字位置问题,当技术发展到用照相机镜头来代替机械捡字之后,印刷进入到照相排字机阶段,照相机镜头取代了钳取活字的字锤,玻璃版字盘取代了真实的铅字,之后制作成菲林制版。这个阶段的照相技术偶然带来的字形变体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设计师自觉在平面设计时进行字体变形。技术的迭代速度是持续倍增的,汉字印刷的手工时代延续了上千年,进入到现代活版印刷的机械时代却不过上百年的时间就突飞猛进到信息化时代。
进入数字时代以后,计算机和激光照排技术的兴起把印刷术从“铅与火”的年代带入了“光与电”的新时代,出现了大量广泛用于计算机、网络及相关电子产品的数码字体字库,为视觉信息传播提供了迥异于前人的体验与传播效率。回顾历史,字体的演变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呈现方式,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国设计师与世界各国设计师携手合作,在字体设计上留下自己的历史印迹就十分有意义和价值。
中国字形发展的历史——字体的标准化
在字体字形发展过程中,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数字视频处理研究室《汉字激光照排核心技术演示》截屏,据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 提供,时长9分20秒,2015.9
字体标准化首先是要区别正字、通用字和俗字,以确定文字的形体标准和使用规范。正字特指有来历,可以垂之久远、写入著作中的字。通用字,是指沿用已久,常见于公文的字。俗字,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共同使用的后起字。这实际上是古代的正字法。秦始皇号令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秦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做《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是早期的规范字形的字书。三本字书将相传周代史官史籀所做《史籀篇》大篆书体的基础上,简化归纳为小篆书体。
魏晋南北朝也是文字变化、分化严重的时代。到了初唐,才有了整理异体、辨别俗讹、统一字体的运动,唐代正值中印文化与南北文化汇流之际,更要求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文字,有个统一的规范,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字样”之书。“字样”书,可说是古代正字法手册。颜氏家族在字样学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写作著名《颜氏家训》的颜之推完成了《训俗文字略》、他的孙子颜师古完成了《字样》,大约作于唐太宗贞观七年。可以说,字形的统一,是由颜师古的《字样》奠定良好的基础。颜师古的四世孙颜元孙,又以《字样》为底本编定《干禄字书》;颜元孙的侄子、大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在湖州做官时,手书《干禄字书》镌刻于石。对《干禄字书》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楷书体成为汉字字体的正宗。
> 刘钊工作室《Noto全球字库》海报,2023年
明代中后期,适逢欧洲宗教改革之后,天主教的势力受到削弱,天主教的精英成立了耶稣会,很多科学教、学者都服务于耶稣会,他们把传教的重点放在了远东和美洲。明末传教士进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利玛窦,与徐光启共同翻译了《几何原理》。随着新教的兴起,英国伦敦会派出传教士马礼逊到中国开展将《圣经》翻译成中文的工作,他同时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担任翻译,在公司的支持下从英国运来新式印刷机和工人,印制了铅活字本的《汉英英汉词典》,并且在当时的英属殖民地马六甲设置了印刷所。在马礼逊到中国的后期1830年代,他邀请了美国传教士到中国支持新教事业。在美国来华传教士人员中,有精通现代印刷术的技工姜别利,姜别利遍查了康熙字典的汉字数量,进行了汉字使用频度调查,有了第一份汉字“常用字表”。
从古至今,字体标准化的工作并未因为时代变迁而停止。在2013年,为了推动社会生活中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国家坚持汉字简化的方针,制定了《通用规范汉字表》,这是一个含有8105个汉字的字符集,字形也实现了标准化。
汉字设计的现代之路
中文打字机是汉字设计现代之路中的重要节点,有多位科学家进行了中文打字机的研发,尝试了多种办法。
>《字道—汉字设计的现代之路》北京站展览现场:中华字库展出现场,国家艺术基金提供,2022年
在工业设计革命之后,打字机很快成为大规模应用的工具。中国知识分子迫切希望能够发明中文打字机以提高效率,但是汉字的难度在于它不是字母文字,因此虽然经历了各种拉丁化的尝试,从早期的威妥玛拼音法,到以摩尔斯电码为基础的电报电码,以及瞿秋白、钱玄同等不同思路的各种激进的拉丁化方案,既没能废除汉字也没有解决中文打字机的发明难题。商务印书馆也做了积极地尝试,根据《康熙字典》部首把字分类排列,最初的字盘有2500个铅字,还需要额外的铅字字盘备用,使用起来非常笨重。长期寓居美国的林语堂曾经花费了30多年时间发明了“明快打字机”,并且取得了专利,他先后尝试了汉字号码索引法,之后又尝试末笔检字法,对于汉字的首笔、末笔、新韵、号码司法作详尽透彻的研究进行汉字排序。最终采用了上下形检字法,发明了一个64个按键的键盘。这种检字法也给计算机时代的输入法以启发。美国学者墨磊宁对于中文打字机进行了专题研究,字道展览得到墨磊宁先生的授权,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中文打字机的键盘完成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键盘的关键节点。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汉语拼音的发展之路,周有光先生记录了当年汉语拼音方案的整个过程。最终中文汉语拼音采用了26个字母,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决议,确定《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汉语拼音成为汉字进入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中文打字机也可以采用同样的键盘了。笔者思考,是否是中文打字机的键盘的演进和汉语拼音方案最终成为国际标准,共同推动了汉字进入数字化的进程。
>《字道—汉字设计的现代之路》展深圳平面设计协会推选优秀作品,左:李根在《两岸汉字艺术 节海报》,2011年; 右:黄海《黄金时代》电影海报,2014年
到了AI技术的时代,字体设计工具有了巨大的突破,未来我们可以畅想字体设计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欧美国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字母字体设计已经达到了数万种字库字体规模,我们期待着同样规模的汉字字体字库时代的到来。
结语
中国古人从来不是以形论字,而是要兼及内容,重视内涵,讲求文化深度,展现审美底蕴。汉字融合着字义、字形和音韵,中国传统学问专门有“小学”研究体系,通过训诂来阐释文字的意涵。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方面的发展,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在数字化时代,尤其是元宇宙理论迅猛发展的时代,汉字字体设计堪称重要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时代的发展与知识的传播息息相关,我们借由印刷“铅与火”到“光与电”的变迁也触摸了时代的脉搏。(编辑:九月)
(作者岳洁琼系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协同创新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