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伟:“明师”的修炼与成长——要做“明白”的教师,没有信仰就不能成其为教育

2023-08-14   守望新教育

原标题:陈大伟:“明师”的修炼与成长——要做“明白”的教师,没有信仰就不能成其为教育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教育是一首诗 音乐: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诗

“明师”的修炼与成长——陈大伟谈教师认同和教师信念

作者|夏应霞

《教育导报》记者

来源|成都陈大伟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是1月18日,在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十年院庆暨第六届论坛上,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大学教授陈大伟在题为《教师认同与信念——基于“明师”的修炼与成长》的报告中引用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的话。报告中,陈大伟特别就“教师认同”和“教师信念”两个问题作了深入交流和分享。“要做‘明白’的教师”“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成其为教育”,不少观点让参加论坛的教师有强烈共鸣并深有感触。

特稿|时代需要的不仅是教育名师,更是明师、良师和教育家

“新教师基金”明师班项目启动啦!——我们寻找这样的人,我们想做这些事......

做“明白”的教师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有支撑其有成效工作的素养。报告中,陈大伟列举了四个方面的教师素养:教师的知识(学高为师)、教师的能力(能者为师)、教师的思维以及教师的认同带来的教师情怀。

“思维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陈大伟说,日本哲学家、企业家稻盛和夫得出成功方程式“人生·工作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能力”主要指遗传基因以及后天学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热情”是指从事一件工作时所有的激情和渴望成功等因素;“思维方式”则指对待工作的取向、状态,以及是否在积极和善于动脑子。一个人取得多大成就,就看三个因素的乘积。

就教师的知识、教师的能力、教师的思维、教师的认同,陈大伟说,这些素养对教师而言都是重要和必须的,需要全面关注;在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个体会有关注侧重;高阶的发展需要把关注引向自身;关注教育的自身意义,关注自身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念,使自己的教育生活“脚下有根,心中有魂,眼中有光”。

“明师是什么?就是明白的教师。作为结果,明师是心里明白的教师,他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也知道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作为过程,明师在不断研究自己……”陈大伟曾写了一篇文章《做“明白”的教师》:“人啊,认识你自己。努力争取认识和理解自己、改造和完善自己,在研究和改造自身中赢得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比如,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唐僧说:“贫僧唐三藏,来自东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经。”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唐僧心中明明白白,这是成为引导者的条件。正如《道德经》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我认同表现为“我同意并接受、接纳……”是一种自觉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态度行为。对于教师来说,认同对象包括对教育意义和价值的认同、对教师劳动方式和规范认同、对自我的认同和对自我选择、自我处境的认同。

陈大伟以电影《生命因你而动听》为例,主角霍伦是一个音乐人,原本他为了有更多闲暇时间作曲而选择做一名教师。然而几个月下来,职业并不成功,他发泄、抱怨、生气,后来女校长提醒他:教师不能够仅仅传授知识,还要为学生指引方向,以免知识被浪费。经过一步步地调整和适应,他认同和接受了自己当教师的人生选择,他花更多的时间在课余辅导上。同时,为了家庭、妻子、未出世的孩子,他要做一个好教师。退休告别会上,他的学生说:“因为你,我们都成了更好的人。我们是你的旋律,是你生命的乐章。”霍伦的自我认同赢得了学生的认同,赢得了教师人生幸福!。

那么,认同作为一种自觉,是否可以培养?陈大伟认为,认同需要管理,也需要价值澄清,要理解教师职业的丰富内涵,在完整的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快乐,做一个配享幸福的新时代教师。其间,会有关键人物(榜样,引路人)和关键事件的引领,同时,教师们还要通过阅读、影视和更多的方式“跳出自己的‘井’”。

陈大伟:为了师生幸福生活——幸福是一种能力

陈大伟:过一种成人成己的研修生活——研究自己,做明白的教师

教师要“相信”

“人无信而不立!”陈大伟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信念乃至信仰。第一个层次,要诚实不欺骗,要有人信任,赢得信任;第二层次,要可靠不怀疑,人要相信一些东西才能生活;第三层次,坚信不动摇,即从信念转化为信仰,达到“我始终坚信……”的层次。

“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清楚当下的教育本质和自己的意义。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

信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学者马莹在《当代教师信念问题研究》一书中说:“学校教育能够发挥怎样的功能,则取决于一线教师具有怎样的信念。学校教育实践的理想目标与现实结果之间的差距,一方面来自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不可避免的天然距离;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教师信念的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

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需要信念的活动,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信念不但是教师行动的指南,更是克服职业倦怠的动力。其中包含着责任与使命、爱心与真情、坚持不懈与持之以恒。那么,教师应该秉持怎样的信念?

陈大伟分享了自己两个教育信念:一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

“因为,信总比不信好。”陈大伟解释道,“对于学生,我们只有坚信他想改变,想成为好人,想有出息,这样‘诲人不倦’才有动力和基础,我们的工作才不至于失去希望和信心。如果在我们眼中,学生无可救药,我们就很难全心全意去帮助他。谁会真正愿意对一颗已经认定是毫无是处的顽石下功夫呢?”

第二个信念:相信教育是有作用,有价值的。《乡村女教师》中的瓦尔瓦拉是引领一代老一辈教师走上教育之路的著名教师形象。她向男朋友告白:“我的理想是教孩子们。我这样想,假如我们真心诚意、耐心地用教育来感化他们成为好人,即使是一个最坏的人也会变的。可是我们一定要出于真心诚意地去教。”

一个柔弱的女青年靠着“相信”二字,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第一次俄国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时代无论如何变化,她一心一意专注教育事业,任何事情不能阻止她的脚步。在她退休之时,学生中有军人、工程师、老师,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回看瓦尔瓦拉的一生,一个有信念的教师一生是坚定和执著的,坚定和执著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样的人生也是非常值得和幸福的。

文章来源|《教育导报》 记者 夏应霞,2021年第12期(总第3540期) 三版。

教师成长“三部曲”——民师、名师、明师

张祖庆:从骨干教师走向卓越教师的三个关键词

阅读参考与链接——

名师 明师 名士

原创|纪勇

来源|晚上八点

名师,为师行列中之佼佼者,他们以其高尚之师德、精湛之教艺而饮誉遐迩,名声彰显。他们在教育领域里,乃至社会上都是倡导一代新风,引领时代走向的先锋人物。他们因其著名,因而在社会上拥有较大的发言权,导航教育走向、创新教育教学的职能非他们莫属。他们是国家之珍宝、教育之精英、吾辈之楷模。

名师,在正统观点看来,似乎就是被某级政府授予荣誉称号者。而目前似乎也只有部分市县级政府才热衷于“评选”“名师”,省级便不见有类似称号,而国家则更没有明确授予“名师”称号。大家便一般地习惯于把“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同于“名师”。近来,更有地市掀起培养“教育家”“学科教育家”的新潮,当然,这类的被培养者,名额少之又少,因而显得弥足珍贵,似乎在管理者看来,能称得起“名”的只能是极少数人。

而民间观点,则与此略有区别。名者,当以自觉自为,有所作为,道德学问被民众所承认,口耳相传,影响渐远,以致声名自至者。名师的成长固然需要环境土壤,但靠“打造”,靠“包装”,靠“诰封”,固然也“培养”出了在教师总数里为数极少的真“名师”,但在百姓心中似乎总有点敬而远之的情感隔膜。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一大批特级教师,那时,他们并没有刻意而为去为评某个荣誉而过关斩将,他们更没有笑看一批批同行在面前败落阵前而喜滋滋地去领取桂冠,他们是靠几十年对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靠的是那一节节自己上出的真实好课,靠的是他们自己留存于世敢让人们评说的文章,他们是实至名归。

于是,我想,作为名师,当为“明师”。

明师,应明教育之本质。教育者,乃助人更成其为人的实践,是帮助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活动。《说文解字》云:“教,上所行,下所效也”,“教”字的本义就是作为长者去督导孩童学习,引申为指导、培育、训诲等义。《说文》又云:“育者,养子使作善也”。做母亲的养育孩子,就是要使他行善事,做善人,也就是首先要做个好人。教育的本质中,就包含着施教者即教师必然的是行为主体。作为明教育之本质的教师,在一阵阵妖风面前,能不被刮倒,自觉担当起育人之基本责任,自觉担当起教学之主导责任,而不在“对话”潮起之时不知所措,不在“主体”偏失中迷失自我。明师,会以其广阔的知识背景,知道“对话”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不做“歪嘴和尚”还要去影响更多的人;明白“多元解读”作为西方之一种解读理论的起源与使用背景,而不把它当作唯一正确的圣旨来不加理解地遵循。

明师,应明教学之精髓。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一个学科体系。明师,当明自己的学科理论,更明了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他们对自己学科的教学不仅仅只是从“术”的角度考虑,而更注重从育人的角度着眼。他们知道这个学科应该教什么,什么时候应该教什么,面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教什么,更知道该怎么把应该教的东西教好,或者说他们知道怎么引导学生把应知的知识掌握好,把应得的本领锻炼好。

就如语文教师,面对别人说“语文课多上一节少上一节没什么关系”时,明师能够能够明白自己的教学上一节就有这一节的收获,不上这一节就有不上这一节的损失。面对别人说的“语文课不可捉摸”时,明师就是明白不管是阅读还是作文都是“有可捉摸的”,不以模糊搪塞自己和学生。他们对学生的指导,能点在要害上,让学生一听一琢磨,就能知其所以然。

明师对任何一课的教学,都会是自己的思考,当然不排除借鉴,但他们会以自身之通透加上艺术导引者的角色,引着学生在神秘王国里再走一遍,让学生心领神会。明师,是不断追求者。他们明白自己的学术建构是长期的不断变动优化的过程。

明师,应明做人之真谛。明师不单单是教应试之技巧的名家,他们当然也会教学生如何在各种考试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但他们明白做健康的人、做好人永远是最重要的。他们也明白自己作为老师,无论是在学生面前,还是在家长面前,还是在社会人面前,都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明白教人正者自身先正的道理,他们真正称得上是道德的楷模、学术的榜样。

既然明白了为人之真谛,则必然是德艺双馨,超越功利羁绊,达于超然境界,适意挥洒,随心所欲不逾矩之人。他们无须谁来任命,也无需谁来约束。他知道自己担负这个责任,就很自然地、快乐自然地旅行这份职责,真正在内心里达于宁静是境界,潜心育人,精心教书。他们必将是坦坦荡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人,不艳羡大紫大红,不企盼腰缠万贯,不害怕默默无闻。

但他们有驾轻就熟的一节节好课,有充满智慧的一篇篇妙文,有启人心智的一本本好书,有那一脸的和气,有那满腹的经纶,有那盈怀的慈悲,有天下桃李……尽管他自己看得很淡,只认为那是自己的本质本色,但正如好雨润物、沃土滋生,其名藏人心是不可阻遏的事情,即使他们并不曾获得浩荡皇恩诰封又有什么妨碍,这大概就是现代之“名士”吧。

名士,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他封的,是一个人自身境界达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结果。

教育多点名士,世界会更加多彩!

“教育界的诺贝尔奖”——为什么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实验?

生命叙事集锦|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向上成长,向新而行,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营造书香校园|美文案例集锦——阅读改变人生,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教师生命成长与专业发展美文案例合集——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特别推荐:新课标、新课改、新教法学习资料合集——仰望星空,守望田野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帮助师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