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成为苏德战场的分水岭和转折之战,还帮助苏联迅速在国际和同盟国中赢得了尊重和地位。那么,这场战役的胜利,对苏军和斯大林来说,带来了哪些重大变化呢?
01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德军损失了四分之一的兵力
从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到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对于苏军来说,这段日子虽然打得惨烈,却为苏德战争最终胜利埋下了伏笔。
一方面,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莫斯科战役一样,使德军闪击战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本来,莫斯科战役的失利,德军内心是不甘心的,在酝酿战场重心向南转移的时候,德军仍然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将70个师部署在中线莫斯科方向,意图牵制苏军将1942年的夏季战场放在莫斯科西方,实际上,发生于1942年6月28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走了一条迂回作战捷径,所不同的是将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客观上成为德军丧失战场主动权的开始。
另一方面,由于此战,德军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相继落入苏军包围圈,客观上80多万人的伤亡、损失2000多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3000多架飞机和7万多辆汽车,成为德军在东线战场损失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更重要的是,由斯大林格勒战役派生出来的顿河流域、伏尔加河流域之战,更是使德军遭受到闪击苏联以来最大的一次损失,总损失多达150万人,彻底动摇了德国战争机器,使德军南线集团遭遇到重大危机。
从这个层面讲,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重创了德军在1942年发动的夏季攻势,对全局战场具有深远的影响。
02斯大林格勒战役,加速了轴心国阵营的分崩离析
对于德军发动闪击战来说,兵力不足和补给困难一直是东线战场遭遇的头痛难题,可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德军不仅兵力补充越来越困难,而且仆从国也不再对德国唯命是从,有的甚至酝酿退出德军阵线。
首先,德国希望日本东西夹击的企图破产。原本,德意日轴心国本来就貌合神离,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日本更加对北上感到希望渺茫,因此,任凭德国如何说的花言巧语,日本与苏联的关系反而走得越来越近。
其次,仆从国对德国闪击战产生动摇。刚开始,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对德军还抱有一线希望,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面对德国继续加大兵员和装备支援的要求,这些国家明显表达了失望和动摇,墨索里尼甚至专门写信给德国,建议德军与苏军讲和。一些对德军犹豫观望的邦交国,从战争前的40多个减少到22个,德国的外交空间越来越窄。
再次,德军内部开始出现分裂。本身保卢斯的投降就使德军士气大减,德军统帅部的一些固执和多变使德军频繁出现反战情况,一部分高级军官也在私下酝酿推翻现任领导的政变,反映出德军并不是铁板一块。
从这个层面讲,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德军上下弥漫了一股失落和绝望情绪,对战争的胜利遥不可及,甚至出现抵触,使德军的处境越来越难。
03斯大林格勒战役,提高了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
莫斯科战役,英美盟国就不同程度表达了对苏军能不能守住莫斯科的担心,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不仅增强了英美对苏联的支持态度,更增强了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信心和压力感。
一方面,1942年到1943年两年间,苏联巩固和扩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澳大利亚、古巴、埃及、哥伦比亚和埃塞俄比亚相继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卢森堡、墨西哥、乌拉圭都重新恢复了邦交关系。这些变化使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重要一员,其领导地位也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另一方面,斯大林格勒战役,加速了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进度。斯大林和苏军对盟军开辟第二战场渴望已久,但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盟军才真切感到再不开辟西线战场,恐怕就追赶不上苏军的步伐。对英美盟军来说,尽早进军欧洲在西线开辟通道显得刻不容缓。
总结:斯大林格勒战役,严格意义上来讲,既是苏军在军事上的重大胜利,也是苏联在政治上的巨大成功。战役结束以后,迅速促成了英美苏三国同盟德黑兰会议的召开,为欧洲战场的前景谋划出了美好的未来。而对战役本身来说,打赢才有说服力,打赢才是硬道理。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苏德战争1941-1945》
精彩推荐:二战苏德战争,苏军为何暂缓从内地军区增派主力?紧跟战争进度
二战苏德战争,苏联空军的表现为何战绩平平?正处在改革调整期
二战苏德战争,曼施坦因为何没参与闪击苏联计划?小荷才露尖尖角
二战库尔斯克战役,为何比斯大林格勒战役意义更重大?断了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