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也妈咪 全文共1827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育儿先育己,家长只有自己先成为内心强大的人,才能教给孩子魄力和勇气,让他可以不畏将来,活得精彩。然而放眼现实生活,很多家长对孩子都是一种“关心则乱”的心态,希望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资源和环境,更是十分担心自己的育儿方式不科学、跟不上潮流,耽误了孩子。受害者心态、经常内疚、过度保护……就是这些家长常有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然而竹妈今天要告诉你,如果你也有这个“症状”,这提示你要改变育儿观念了!
你是否,曾感觉自己被孩子控制了?
孩子是家长的心头肉,更是家长的软肋。虽然家长有时候会打骂孩子,但是打的是孩子,疼的更多的是家长,家长也无外乎是想通过“打”和“骂”让孩子更懂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更懂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将来能够更好在社会上立足和生存。但也有不少家长,管教孩子的时候感觉越来越被动,每当孩子表现出一副委屈巴巴的模样,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就忍不住心软、妥协、放弃管教……换言之,家长感觉被孩子控制了,从主动的一方变成被动的一方。
举个例子,琳琳爸爸一直知道刷牙的重要性,并且决心从小养成孩子睡前刷牙的好习惯。但琳琳就是不爱刷牙,每刷一次牙就是打一场战争,家长孩子都难受。某天,琳琳爸爸在给孩子刷牙的时候,孩子剧烈反抗,放声大哭,一开始爸爸试着跟她讲道理,但是孩子却越哭越大声,小手紧紧拽着爸爸的衣角,一副又害怕又无助的模样,最后爸爸就妥协了,当天没给孩子刷牙。等孩子安然入睡,他自然也是十分后悔:“我明知道妥协是不对的,今天同意孩子不刷牙,她以后一定会一次、两次、三次地拒绝刷牙,睡前刷牙这个习惯的养成就更难了,但是当时,我就是感觉被孩子控制了。”
你是否,常感觉自己对不住孩子?
现在的年轻父母,全职在家陪伴孩子的毕竟是少数,且大家都渴望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再加上手机这个发明,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矛盾的心态:孩子吵闹的时候嫌烦,总想着能够把他支开,自己能够躲起来刷手机;闲下来的间隙,自己在反思育儿方式的空挡,又会内疚自己对孩子陪伴不够,对孩子的情绪态度不够稳定,对孩子有各种亏欠。
举个例子,身为白领的陈爸爸,工作经常是“996”“007”的模式,在公司当完一天社畜,回到家都是想着“放松”“放松”“再放松”,当儿子拿着玩具想和爸爸一起玩的时候,他往往掩盖不住自己脸上的厌烦情绪,经常对孩子不理不睬,或是直接把ipad塞给孩子。拒绝孩子的当下,他会感到短暂的放松,但隔天再想起这件事,他又会深陷内疚无法自拔,“自己当时为什么不能克服一下,陪孩子玩一会儿呢?”
你是否,会不自觉过度保护孩子?
聪明的父母一般带点强势,会不自觉地把强势带入到育儿的方方面面,心里想着让孩子独立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却会在孩子做事慢、做不好的时候,控制不住地出手帮忙,结果打击了孩子独立自主做事情的自信心和兴趣,而家长则慢慢进入了“事事包办”的育儿状态。换言之,家长在不自觉地过度保护孩子。
比如,带孩子到小区楼下玩滑滑梯,孩子被更大的孩子排挤,“你不要过来,这是我们三个的地盘”,你看在眼里十分生气,不由分说地就要去安慰孩子,甚至想要批评那粗鲁的大孩子。但你可想到:“孩子的成长终究需要自己面对,所有好的与不好的,孩子都要学会承受、消解自己的情绪,试着去应对和处理,才能真正长大。家长或许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帮他一把,但我们终究无法陪伴孩子的一生,无法做孩子永远的金钟罩,教会他自己应对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如上竹妈列举的这三项,相信不少家长朋友已经躺枪了吧?不瞒大家,我自己有时候也会忍不住掉坑里,用这种错误的育儿方式带孩子。虽然说妈妈是超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时候我们在繁重的工作面前,在喘不过气的连轴转面前,在两代人观念冲突的育儿矛盾面前,会失控、会崩溃、会忍不住泪流满面。所以,我们也十分需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内心强大的家长。
推荐大家阅读俞敏洪等大咖联名推荐的《内心强大的父母不会做的13件事》一书,这本书的作者埃米·莫林是全球知名心理治疗师,她在TEDX上所作的演讲,点击量超过5000万次,她既懂得孩子的心理更懂家长的心理,用13条核心法则,帮助内心强大的家长养育出内心强大的孩子。全书共有75个案例分析、13个提问测试、51个实战技巧和69个行动指南,是全球30多个国家、5000多万人都在实践的强大心理训练法,建议家长们人手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