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是否会成为时代的注脚?
不知从何时起,小时候遍地都是的报刊亭,现在特意去找,却发现踪迹难寻,不是关停了,就是被新楼取代。
“2018年7月,莆田全面关停报刊亭”、“2019年6月,厦门报刊亭全面拆除”...报刊亭被拆除的消息越来越多,不知泉州的报刊亭,现在是否安好?
手机行业快速崛起,对纸媒的冲击岂止是一星半点。
《当代歌坛》在2015年悄无声息的消失了、《京华时报》于2017年1月1日休刊、《上海译报》在2017年12月27日,出了最后一期...
固定电话只是摆设、路边的邮筒很少人用了...那些曾经无比熟悉的事物都在淡出生活,不得不承认,一个时代过去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曾经能养活一家人的报刊亭,现在也只能勉强支撑。
中国邮政报刊亭
在十字路口开了十几年
约摸着早上八九点,詹姐到报刊亭准备开始营业。开门、拉闸、抬出小烤炉,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国美电器对面的这座报亭,已经在这里十几年了。
詹姐是三年前接手的报刊亭,以前的老板嫌报亭不赚钱就转手了,詹姐想着在家也是无事,就干脆来试试看,这一试,就是三年。
报亭早上八九点开门,晚上十一点关门,每天15个小时,要说不无聊怕是不可能的。但詹姐说自己早就习惯了,每天和熟人、常客拉拉家常,也就这么过来了。
说起这报亭生意,詹姐倒没觉得有多差,只是现在不敢多订报纸了,订多了卖不出去又退不了,堆积着既浪费空间又浪费钱。
报亭开在十字路口边上,因为靠近学校,平时杂志倒是卖得不错,但单单靠报纸和杂志还是难以为继。
詹姐的报亭里,既有饮料、香肠,还有土笋冻和四果汤,不像报亭,更像是小便利店。
泉州晚报报刊亭
在泉秀街开了两年
别看泉州晚报报刊亭小小一间,里面能放下一台站式冰箱、一柜子手表、还有一个修表台,老板卖报、卖水也兼修表。
和詹姐的报亭不同的是,老板这里的报纸卖得要比杂志好,来买报纸的主要是附近的居民,而群体以退休老人为主。
在报亭待了半个小时,来买报纸、杂志的没见到,买水的却不少。
要不是有卖饮料和一些小物件,只靠卖报纸恐怕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每月的管理费都要三位数了。
是的,作为90一代,最关心的莫过于,曾经爱看的杂志,现在还卖吗?
答案是:不仅在卖,还挺紧俏。现在的中小学生,也依然爱看。
记得读书时,在班里看小说会被老师没收,但看《意林》不会。
虽然内容没有小说来得跌宕起伏,但和枯燥的课本比起来,《意林》简直是一股清流。
三年过去,《意林》《读者》《青年文摘》《爱格》《花火》已经攒了一抽屉。
时间再往前一些,家里的长辈还会去报亭买《故事会》。小学的时候字都没认全,但捧着五颜六色的《故事会》,半猜半读,也能一个人看得津津有味。
庆幸的是,这些杂志都还能在报亭找到,就连设计风格都依然如前。
虽然纸媒环境不景气
但泉州的报刊亭依然在努力生存着
尽管这两年数量也在减少
但只要还能看到它们
还能看见街头琳琅的书刊
心里依然会觉得温暖
你现在还有看报刊的习惯吗?
你以前最喜欢的报纸or杂志是什么?
编辑 | 虾米
摄影 | 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