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作为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世界屋脊,从不会缺少的就是雪山和冰川。在这里,大自然用足了鬼斧神工,奉献给世人一个又一个气势磅礴的盛景。如果专注于冰川,你会发现喜马拉雅山系的冰川不但数量众多,而且有世界上最壮观的冰塔林,堪称世界奇观。从互联网上搜索西藏的冰川,查询的结果很丰富,从“最美冰川”到“X大冰川”,从“知名冰川”到“必打卡”,其中分类种种,不可胜举。
不过任何分类,其中有一个冰川都涉猎其中,不曾缺失。这个冰川叫做措嘉冰川,被称为“接近度最好的陆地冰川”。由于这个冰川处于中国和不丹边境线的卓木拉日康雪山下,紧邻边界的40号界碑,所以它还有个更为被大家熟知的名字“40冰川”。
这个从2016年西藏朋友圈晒出的绝美冰川,虽然处在海拔5300米的高度,但是由于不用攀登,不借助任何特殊的装备就可以零距离接触,在几年时间里迅速走红,成为了“网红”级别的圣地。不过不得不说的是,碎石中生出的纯净冰川,泛着幽幽的蓝光,确实让人向往。
不过随着声名鹊起,当地政府也加强了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在2021年,40冰川基本就处于关闭的状态,而这次我们到达40冰川的当天,也接到了需要再次关闭40冰川的通知。在往返40冰川的道路上,也见到了正在封闭道路的施工人员。当我们返回后的第二天,我们询问40冰川的状态时,回复的消息是已经关闭,至于开放的时间未知。这次封闭也许几个月,也许就是永久。所以才有了文章的标题,也许这是40冰川的最后一次旅行。
在中国众多冰川中,40冰川并不属于大型冰川。但是在时光的洗礼中,40冰川自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一派风光。冰渍、冰渍湖、冰面湖、冰洞、冰乳钟、冰舌等等一应俱全,形成了自身的循环系统。
走进冰川,你就会为眼前的景色所折服。一处处或独立或连续的冰塔林,好似一座座小山。洁白的表面搭配中间深蓝色的坚冰,由于没有污染,走进这里就走进了一片冰雪世界。在阳光和流水的侵蚀下,有的冰面已经断裂,出现了光滑的切割面,壁立千仞般耸立至云端;有的塔林出现了冰洞,黝黑的洞口不知通向何处。冰渍湖充斥在冰塔林之间,冰川的融水就是冰渍湖最好的补充。随着湖水的侵刷,冰面呈现出流光溢彩,透出沁人心脾的蓝。
由于是夏天进入,冰川的连接处很多地方都变得很脆,所以并不能深入,我们更多的是在周围开阔的冰川上驻足。就是接近冰塔,也只是浅尝而止,触之即走。带我们进入冰川的藏族小伙子丹增,用最正宗的藏式普通话对我们进行着安全指示。“这里冰面有点危险”、“这处上面有裂缝,危险”、“这处不能去,危险”……话语虽然简单,但是透出来的是小伙子的淳朴和对我们的关心。
其实有过户外经验的人应该都知道,表面平静的冰川其实里面暗流涌动。没有人知道冰裂缝、冰洞会藏在脚下的什么地方。即使最简单的冰坑,如果你失足掉落,没有专业的设备你也无法脱困。所以冰川虽然美丽,但是安全还是要保证的。
40冰川的入口位于209国道上,从检查站到达冰川脚下大概还需要三十公里的距离。不过这段路就是传说中的“硬派越野”路线了。因为……本来就没有路。这里所谓的“路”无非是前车的车辙而已。至于路面,就是碎石、搓板路、巨石、炮弹坑等组成的综合体。行进期间还要过3-4条河,其中还有危桥。最重要的是里面没有手机信号,而且没有路标,极易迷路。所以,非四驱车基本上到检查站就被劝退了。四驱的硬派越野呢可以进入,不过拖底是个大概率的事件。这条路大概就是为了佐证“不走烂路,怎见美景”而生的吧。
在往返冰川的路上,丹增和我们说到,现在的冰川比起10年前的冰川已经退后了数百米,而且规模也变小了。这一点在后来的卡若拉冰川我也得到了证实。相比七年前,卡若拉冰川也萎缩了很多。气候变暖不但让冰川不断缩小,而且高原上很多湖泊的水位也在逐年降低。在感叹旅行要趁早的同时,我想在文章的结尾还是要呼吁大家保护环境,毕竟大自然永远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