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藏旅行,有一个地方可谓是不得不去的。当然,无可厚非,无论藏传佛教的中心大昭寺,还是西藏的标志布达拉宫,都足以胜任这个位置,但不知为何我却始终感觉缺少点什么。
直到走进西藏博物馆,我才知道这个答案。
想了解一个地方,最先一定要了解它的历史,否则涉猎的永远是皮毛。无论是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还是西藏博物馆,给我们带来的正是贯穿历史的脉络和审视文化的视角。有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走近西藏,了解西藏。
记得在一次学习中,老师针对中国和美国的博物馆做过一次对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境内拥有博物馆的数量是35144座,而我国的博物馆仅有6183家。不得不说的是,博物馆作为一个不可忽略的代表着当地历史文化的所在,提供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物化的汇集与并置,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的集聚。说得直白一点,博物馆会让更多人增加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于是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走到哪座城市,见到博物馆就一定要去参观。
所以,来到西藏,我们可以忽略任何一个景点,到是一定要去博物馆!
说起西藏博物馆,自然首先要提到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作为最近三年博物馆唯一开放的展馆,这里是我国唯一一座关于废奴运动纪念馆。馆内通过西藏的发展史,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的旧西藏和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对比,展示了百万农奴解放前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展馆内用大量的图片、实物陈列和场景复原,反应了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改革,翻身解放的过程。
其中馆内展览着同一个人的两张照片,一张是农奴制度下衣衫褴褛的乞丐桑登正在乞讨,另一张则是民主改革后分到土地满脸希望的桑登。短短几年,桑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份变化全都写在了他的脸上。
在欧洲18,19世纪就废除奴隶制度的背景下,当奴隶制度已为现代文明所彻底唾弃时,西藏地方社会依然处于僧侣贵族专政、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由官家、贵族、寺院上层僧侣组成的三大领主生活极度奢靡,而与之对应的奴隶则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命价草根一条”、“会说话的牲口”、“人换驴”这些惨不忍睹的曾经,正是那个时代真实的写照。
直到195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藏民主改革才让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当家作主。而后,川藏公路、青藏公路通车,西藏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拉萨市民首次用上了电灯、西藏生产第一批水泥、青藏铁路通车、7市地主城区实现5G网络覆盖……一张张照片,一段段音视频,一个个沉浸式体验,让我们随着西藏的发展走到了今天。
鲜明的对比,带来的不仅是心灵上和视觉上的震撼,同时也为我们西藏的旅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民主改革前,作为现在旅行热门地点的拉萨三大寺,共占有庄园300多个,土地14万亩,牧场400多个,农奴6万多人。
看到这个数据,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出家为僧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因为这些财富数据只掌握在不到5%的上层僧侣手中,而剩下的95%僧侣,仍然不能摆脱被剥削被奴役的状况。
看完这些,当你再见到那些雄伟的寺院,神秘的辩经,也许就会有一个全新的感触和认知。
不过,历史终究是历史。抛开历史的旅行是不完整的,同样,过度放大历史的某一个阶段也是不科学的。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和新开的《雪域长歌》、《离太阳最近的人》两个展馆一样,都是我们走近西藏,认识西藏的宝库,也是我们旅行的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