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罗马为对付蛮族人和解决瘟疫,都做了哪些改变?

2023-12-25   历史有看点

原标题:公元前,罗马为对付蛮族人和解决瘟疫,都做了哪些改变?

引言

公元前,罗马为对付蛮族人和解决瘟疫,都做了哪些改变?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罗马自古以来便受到北部蛮族的困扰,而其中罗马人最大的劲敌是日耳曼蛮族,共和国时期,公元前2世纪罗马就开始遭遇满怀敌意的日耳曼部落一次次危险的挑衅。

公元前112年,辛布里人在诺里亚打败罗马军团,此后的公元前109年—公元前107年间,他们又接连赢得三场战役。

公元前105年,日耳曼军队的势力在阿劳西奥战役中达到顶峰,8万罗马正规军在这次战役中全军覆没。但罗马人的反击也未停止,在公元前102—101年,马略率军击败打算联合入侵的辛步里人和条顿人,凯撒在第二次高卢远征中,击败了由日耳曼国王阿里奥维斯图斯指挥的各日耳曼部落联军,将其赶过莱茵河。

之后双方的和平一直维持到罗马帝国建立之初。在奥古斯都统治期间,罗马与日耳曼的防线推至易北河,但条顿堡森林战役的失败使得罗马占领日耳曼地区的脚步停滞,奥古斯都的边境防御政策也趋向保守,他在遗嘱中要求继承人提比略将帝国维持在现有版图之内。

据塔西佗记载,奥古斯都离世后,莱茵河右岸的日耳曼部落在罗马边界肆意活动,蠢蠢欲动。提比略在位期间,日耳曼人发起了唯一一次大规模的对外军事行动——公元14—16年日耳曼战争,从安全防御角度看,罗马人在此次战争中的胜利确保了罗马帝国莱茵河边境安全,但也是对罗马的巨大消耗。

因此提比略终止了对日耳曼人的征服,帝国北方边境得以短暂的稳定。这种稳定持续到多米提安统治时期,此时的日耳曼部族反罗马情绪高涨,多米提安陷入与夸狄人和马克曼尼人的战争中。

最终多米提安重挫夸狄人,并沿莱茵河、多瑙河防线,联结黑森林地区,建立日耳曼长城,同时使将上日耳曼和下日耳曼重新纳为罗马的两个行省。日耳曼长城的修建使罗马在几百年内免遭日耳曼入侵的威胁,保障了罗马的边防安全,同时也减轻了边防的驻军压力。

图拉真统治时期

图拉真在维斯帕先、多米提安统治时期便长年驻守在帝国的莱茵河、多瑙河和幼发拉底河边境之上,公元92年,在涅尔瓦执政期间,图拉真作为下日耳曼总督,由于对日耳曼行省治理有方,加上几次平定了边境的蛮族叛乱,被授予“日耳曼尼库斯”的称号。

到图拉真统治时期,已经彻底改变了奥古斯都的边境防御政策,面对帝国边境的各种问题,图拉真选择主动出击,在此期间开拓了帝国的大片土地,帝国的统治疆域达到最大,多瑙河的边境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图拉真吞并了达契亚,将其变成了帝国的达契亚行省。

在哈德良统治期间,由于对边境蛮族的优待安抚策略,好战的日耳曼蛮族也较为安分,加上哈德良着眼于防守、巩固疆土,大量修建边境的防御设施,在莱茵河上游和多瑙河之间设有大约900座瞭望塔和120个堡垒。

除最著名的哈德良长城,他还在今德国的南部筑起了一道边境防御线,长达500千米,将莱菌河上游与多瑙河上游连成一片,以防止日耳曼人的南侵。

与此同时,哈德良还加强军队建设,敦促士兵锻炼身体,定期进行军事演习等,使罗马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与此同时,在帝国繁荣的外表下,也孕育着危机的种子,哈德良苦心经营的边境防御体系只是在他当政期间发挥了积极作用,到马尔库斯统治时期已处于崩溃的边缘,到三世纪危机以后迅速瓦解。

安东尼努斯·庇乌斯统治下的罗马是最为平静的几十年,仅在边境发生过武装斗争,他甚至没有亲自出征就获得了“大将军”的称号,马尔库斯的老师弗朗托评价道:“虽然他在罗马宫殿里把战役的指挥交给了其他人,但就像驾驶军舰的舵手一样,整个航程的荣耀都属于他。”

考古发现,这一时期多瑙河两岸贸易较为繁荣,有许多出土硬币可以证明,另外在安东尼努斯的干预下,夸狄人选择选立了一位亲罗马的国王,在潘诺尼亚、诺里库姆和达契亚行省驻守的辅军军团实力也有所加强,安东尼努斯还修建了新的道路和石制堡垒加强防御。

从表面看,安东尼努斯·庇乌斯统治下的多瑙河边界处于和平时期,但实则内部已存在隐患,这些危机到马尔库斯即位以后纷纷爆发。在安东尼努斯·庇乌斯的统治下,上日耳曼和雷西亚的奥登瓦尔德—内卡地区的边疆得以进一步推进,也许在马尔库斯即位之前,帝国已经意识到日耳曼边境存在安全隐患。

马尔库斯继位之时

罗马所面临的不仅有来自帕提亚国王沃洛加西斯四世,还有来自日耳曼其它部落的威胁,安东尼长城之所以修建,其一部分原因在于北部日耳曼部落的发展。

而从日耳曼自身发展的角度看,他们羡慕罗马人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因此需要同罗马展开长远且稳定的贸易,以获得经济利益,但因为日耳曼地区处于帝国范围的贸易体系外,商业税很高,在多瑙河沿岸税收高达25%。

因此若要从帝国手里攫取更多的利益,不再受到帝国支配,日耳曼人一直伺机而动。而马尔库斯的即位对日耳曼人而言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他们认为采取防御策略的罗马已经走向衰落,新皇继位更是发动战争的好时机,同时夸狄人、马克曼尼人又结成了反罗马联盟,最终,蠢蠢欲动的日耳曼人终于在马尔库斯即位以后开始行动。

安东尼瘟疫与马尔库斯的迎战准备

公元166年,罗马人尚未充分享受到帕提亚战争所取得的胜利的喜悦,便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瘟疫。

此外,那时发生了一场大的瘟疫,以至于尸体都要用各式马车运走,那次瘟疫竟让好几千人丧生,其中的许多人都是贵族,马尔库斯为他们当中那些最为显赫者竖立了塑像。他是那么仁慈,下令用公共开支为平民大众的葬礼支付费用。

这场瘟疫被称作“安东尼瘟疫”,瘟疫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东方深入到小亚细亚和埃及内陆很远的地方,在北方越过了多瑙河。它造成的死亡人数比3世纪中叶以前帝国任何时期的其他流行病都要多。

其中军队和城市的死亡率最高,帝国的平均死亡率是7%到10%,那么城市和军队的死亡率可能会达到13%到15%。

特别是军队受瘟疫的影响极为严重,几处铭文记载的罗马退伍军士兵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几乎与安东尼瘟疫爆发的同时,蛮族人突然从北方南下,跨过了莱茵河和多瑙河。

冲突的锋芒直指罗马多瑙河上游一带的几个行省。166—167年冬天,6000名伦巴第人和欧比人袭击了罗马的潘诺尼亚行省,即现在匈牙利的多瑙河以南,以及喀尔巴所山脉以南和以西的地区,他们遭到了由罗马将领维特利指挥的骑兵和由坎迪乌斯指挥的步兵组成的混合部队的阻击。

蛮族人被击退后,马克曼尼的国王巴洛马里乌斯率领11个部落的统领与时任潘诺尼亚行省总督的尤利乌斯·巴苏斯进行和平谈判,但多瑙河中游这一带仍然战事不断。

公元167年,罗马与日耳曼人之间的冲突正式爆发,而此时罗马的边境防御也比较薄弱,原本驻扎在莱茵边境的军队被抽调走了至少三个军团,人员匮乏。此前,公元165年底,马尔库斯就意识到了来自多瑙河边境的威胁。

因此提前派朱利叶斯·维鲁斯和克劳迪乌斯·弗朗托两人回到罗马,并招募了两个新的军团,以备多瑙河沿线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事,同时与边境各部族加强外交联系。但这一切还未准备充分,蛮族人就率先发起了进攻,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跨越了帝国的边境。

公元168年,罗马附属国马克曼尼和维克图阿里要求进入帝国,这种无礼的请求遭到罗马的拒绝,并认为是蛮族人对帝国的挑衅,因此马尔库斯下定决心对其展开征服战争。

与此同时,马科曼尼国王巴洛玛同罗马周边的其它蛮族达成了协议,他们同时对罗马发动了进攻。夸狄人攻打潘诺尼亚,萨尔马提亚人前往达契亚,而马科曼尼人则越过诺里库姆的罗马要塞,企图直达阿奎菜亚港,进入意大利本土。

这场入侵其实早在帕提亚战争期间就已经拉开帷幕,在此期间蛮族对罗马侵袭和劫掠不断,但罗马人采取了贿赂、进贡等手段,千方百计地拖延了这场战争的到来,目的是让马可曼尼战争推迟至东方战事告终后再被打响。

尽管此时蛮族人侵袭态势异常猛烈,战争已呈现全面爆发之势,但此时的马尔库斯和维鲁斯因为城里肆虐的瘟疫,无法迅速离开罗马迎战敌人,而是在罗马城进行战前准备。

结语

总的来说,为了对付蛮族人首先要筹措军费,所以马尔库斯采取了对宫廷藏品的拍卖行动,希望通过表率作用带动大批贵族加入到慷慨捐赠中。随后为解决瘟疫导致的兵员锐减和边境防御衰弱的问题,马尔库斯舍弃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