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南海举行授衔授勋仪式。在授衔仪式上,李贞格外的引人注目,因为她是开国1000多名将中唯一的一名女将军。从开始的童养媳,到后来的开国女将军,李贞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开国前,她身先士卒,金戈铁马,关爱战友是一名优秀的战士。开国后,迎来太平盛世的李贞收养战士遗孤、资助山区贫困儿童、捐款教育事业,成为一位慈祥的老母亲。逝世后的李贞身后不留一物,可谓是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遇到挚爱,喜结良缘
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幼年的李贞有着一段坎坷的遭遇。1908年正月,李贞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一家贫寒的农村家庭里。因为家庭生活困难,六岁时就被送母亲送到了同村的古家做了童养媳。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年幼的李贞,不仅要承担大部分的家务,还时常受到古家兄弟姐妹的欺负,一有犯错,更是迎来一阵拳脚相加。
长大后的李贞,在一次偶然中听到附近的永和区来了共产党,他们能让穷人和妇女解放,不再受封建主义思想的迫害。此时的李贞,终于在黑暗中迎来了一丝曙光,于是便毫不犹豫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妇女协会。
值得一提的是,在报名的时候李贞才发现自己居然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她听说过“忠贞不渝”于是就给自己起名叫李贞,寓意着自己对中国共产党忠心耿耿、忠贞不渝的信念,同时也代表了她的新生。
部队里,同志们团结友爱,乐心助人,大姐们教李贞读书识字,让李贞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人人平等的尊严。后来李贞加入了游击队,作为女子的她泼辣勇敢、视死如归,没多久就被提拔为游击队长。
她跟丈夫甘泗淇是在一次工作中相识的。1930年李贞被调到湘赣省委工作,恰巧当时甘泗淇是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工作中两人相处非常愉快,彼此互有好感。然而在爱的火花还未溅起之际,两人又因为工作被迫分离,戛然而止的缘分总是令人惋惜。
1934年,陈琮英找到李贞。陈琮英说:“妹妹,看你一个人挺孤单的,姐姐给你介绍个对象吧?”李贞好奇地问是谁。“甘主任,他说你们是老相识了”陈琮英笑着说。
李贞惊讶的说,甘泗淇?这恐怕不行,他在苏联留过学,是个文化人。而她只是个童养媳出身,配不上人家。聪明的陈琮英一看有戏,继续说道:“出身不是问题,我们家弼时跟甘主任聊过,他对你印象特别好。”听了陈琮英的话,李贞顿时来了兴致。
在同事的撮合下,彼此欣赏的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1935年元旦,任弼时主婚,两人完成了简单而又朴实的婚礼。
革命生涯
因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无奈之下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1935年11月,李贞所在的红二军于红四、红六一起组成红二方面军,从桑植出发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当时的李贞已经怀有几个月身孕,组织提议让她留下来,然而倔强的她还是毅然跟同志们一起走上了长征的道路。
长征途中,有掉队的士兵,她跟丈夫总是会一起搀扶帮忙,甚至还把自己的骡马让给他们骑,有士兵生病或者粮食不够用了,他们会把自己仅剩不多的粮食分给战士们吃,粮食不够的夫妻二人就去挖野菜草根充饥。
每每到了晚上,他们总是会把自己的帐篷让出来给其他人住。李贞还会利用晚上的时间,给小红军缝衣服、帽子。看着灯光下劳碌的妻子,一股敬意在甘泗淇心中升起。
由于身孕的临近,李贞的体力也开始慢慢跟不上,热心的战友送来了围巾,她却给撕开改成了两条,送给更需要帮助的同志们。后来因为营养不良又长途跋涉,怀孕七个月的李贞早产了。
茫茫无际的草地上,根本就没有喂养孩子的食物,李贞又因为身体不好而奶水不足,孩子哭的哇哇直叫。热心的同事们送来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食物给李贞补充营养,送来破衣服给孩子取暖。
尽管大家已经竭尽所能的帮助孩子,但是可怜的孩子还是没能走出这片茫茫无际的大草原。孩子夭折后,李贞在产后虚脱、病疾缠身的双重打击下也病倒了。
甘泗淇和同志们拿来担架,抬着她走。心疼她的甘泗淇每天陪在身边,照顾着她。李贞怕这样子把所有人都拖垮,于是在病情略有好转以后就坚持不做担架。
甘泗淇只得扶着她上了骡马,路过河流的时候就把她绑在马上防止摔下来。地势不好的地方不能骑骡马,甘泗淇就背着她走。看着劳碌的丈夫,李贞哭着说:“泗淇,我对不起你,没能保住咱们的孩子。”面对这种情况甘泗淇安慰道,没事,孩子以后会有的。
战友们互帮互助,团结一心,最终抵达四川甘孜,完成长征。后来贺龙还夸他们夫妻两个是模范干部。
无私奉献,不留一物
1949年10月,李贞被授少将,丈夫甘泗淇被授上将。几十年的抗战,终于迎来了幸福生活。
这个时候李贞却对丈夫说:“你那么喜欢孩子,而现在的我不能生育,为了不拖累你,我们离婚吧。”甘泗淇蹭的一下火气就上来了,看着她坚定的说:“我是喜欢孩子,但是我更喜欢你。”丈夫一句话,让李贞泪流满面,两人的感情也更加深厚。
2009年拍的一部电视剧《李贞回乡》,衣锦还乡的李贞,面对自己童年的地狱“古家”,不仅没有选择报复,反而慷慨找到了村长让他代为传话说,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免去了古家人的后顾之忧。
后来的李贞和丈夫甘泗淇收养战士遗孤20多名,教他们读书识字,做人品德。众多的孩子的吃穿住行和读书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好心的党领导还来找过他们,给了他们一笔钱,还说要每个月给她申请点补贴下来。
面对这种情况,李贞直接给言辞拒绝:“自己的经济是困难,但是坚决不能搞特殊化。”在李贞的带领下,自己的孩子们很快就长大成人了,在合适的岗位上回报着祖国。
李贞从不居功自傲,以权谋私。上了年纪后的李贞身体不好,她的养女找到她,希望能通过李贞的名义修书一封,让组织把远在医院的她调到李贞这边来照顾李贞。
李贞却严厉的批评到:“不要瞎操心我的事,好好的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还批评她不准以自己的名义搞特殊。”
此后的李贞夫妇生活简朴,工作认真,每次发工资都会把大部分的钱款拿来捐赠给山区、家乡等一些落后的贫困地区。
1990年3月11日,李贞逝世,享年82岁。死后的她只留下了四枚勋章,11000元人民币,2500元国库券和战争年代的两根小金条。
她在遗嘱中写道:一根金条捐赠给自己的家乡,一根捐赠给丈夫的家乡用于发展教育事业。资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党费上交给组织,另一部分捐赠给宋庆龄儿童福利基金会。
小结:
前半生是父母给的,我们决定不了;后半生在我们自己手中,只要朝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并且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成功。
李贞通过自己的努力,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她死后不留一物,生前的嘱托,更令大家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