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汉奸”的书法,让专家连连叫好,“满大街”都能见到
在明、清时期,书法风气发生转变,与早期魏晋、唐宋的典雅秀美有所区别,崇尚蕴含金石之气的碑学,和狂肆怪异的“创造性”草书,例如郑板桥、徐渭、金农、刘墉、邓石如等,或弘扬个性的草书,或延续篆隶的古拙雄壮之气,行书出彩之辈凤毛麟角。
同时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金石学者日益增多,近代行书逐渐呈现式微状态,当时著名的“四大书法家”中,谭延闿擅长楷书,胡汉民致力于隶书,吴稚晖主攻篆书,于右任则以草书出彩。
那么近代真的没有行书大家吗?其实真有一位,其字飞动雄健,放博大气,用笔不拘小节,富有大将气度,诸多名家都曾向他求字,但由于人品与声名,狼藉不堪,被世人从书坛除名,此人就是“大汉奸”郑孝胥。
郑孝胥天资卓越、饱读诗书,光绪八年(1882)参加乡试考中解元,后来成为李鸿章的幕僚,还曾担任溥仪的书法老师,在书法上主要以帖学为宗,曾临摹欧阳旭、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法帖,当然在金石风气盛行的影响下,在碑学上也有所研究。
曾在《日记》中写道:“是日请叔祖书联一纸,余自集《礼器碑》‘独见天意’”,对于泰山刻石、大篆、石鼓文均有涉猎,欣赏碑学峻拔雄壮、方折肃穆的气势,于是将碑学与帖学融合,其字丰劲爽利,墨色浓郁浑厚,但不笨拙。
行笔时笔锋翻转率性而自如,笔势十分灵巧,尽显波磔舒展,点画姿态险峭,清劲有力,带有锐利张扬势态,章法布局上错落穿插,营造出强烈动势和活力四射的魅力。
而且郑孝胥没有受到“馆阁体”过多的侵扰,即便他曾任职内阁中书,还参加过科考,但在“颜体”跟“帖学”峻拔浑朴的影响下,不喜死板流美的“馆阁体”,和研媚流逸的赵、董书法。
正因郑孝胥的鲜明风格,和晚年比肩秦汉的实力,在书坛备受欢迎,据说他一年光卖字就能挣2万金,康有为、吴昌硕等名人,也向他求字,甚至满大街随处可见的“交通银行”四个大字,都是花了4000块大洋,请求他题写的。
当代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字连连叫好,例如沙孟海曾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说“可以矫正赵之谦的飘泛,陶浚宣的板滞和李瑞清的颤笔的弊端的,只有郑孝胥了。他的作品,有精悍之色,又松秀之趣,活象他的诗,于冲夷之中,带有激宕之气。”
这一项项的卓越成就,按道理来说在书坛中,完全能成为“佼佼者”,就算入选“20世纪十大书法家”也不成问题,可惜在大清覆灭后,他念及清朝旧臣李鸿章的恩情,不愿从旧时代中走出,开始帮助溥仪。
在伪满洲担任高管,一心想着为溥仪建设功业,失去了傲骨跟清名,被后人骂作“大汉奸”,将这一手好牌打的稀碎,最终在长春病逝,因此历史上对于郑孝胥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与“两面性”。
您对郑孝胥的书法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