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孩子不能打,这两种情况下,不打就是在害孩子

2023-08-23     陪宝宝写日记

原标题:别再说孩子不能打,这两种情况下,不打就是在害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社会各界的人士都在呼吁,儿童不是父母的附属物品,不能随意责骂,应尊重儿童,关爱儿童,将儿童看做是独立的人,拥有其独立的人格,成人应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

这种观念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总有人过度解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为了教育好孩子而责打孩子和家暴孩子,这两个观念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前者是在所有的教育方法都用过之后不得不为的教育行为,后者是单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将孩子当做出气筒。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呢,这没有答案,可以肯定的是,之所以要教育孩子,是希望可以引导孩子向善!成为一个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的人。

今年7月30日,有一男子因和孩子母亲闹矛盾 ,狂扇婴儿耳光,小小的孩子被扇到哭不出声音,还录成视频发给孩子母亲看 ,这样的男人不配为人父,不配为人。

前阵子,一名十岁的男孩因母亲唠叨了他几句,他就对母亲进行了殴打,母亲全程没有还手,显然是出于保护和不忍之心,但并没有唤起孩子的感恩之心,反而从动手上升到脚踢,更连击母亲后背。

两个视频的评论区都有这样一个评论"这孩子一看就是没教好"!为什么会这样说,第一个视频男子为人父亲,却对着不足百天的婴儿出手,小时候的教育没做好;第二个视频,母亲被孩子打,却一声不吭,默默忍受,这个男孩长大,难保不会成为第一个视频里的男子。

别再说孩子不能打,这两种情况下,不打就是在害孩子!

孩子犯错也并不是一味的打,要分轻重,什么事情该打呢?

一、顶撞长辈,该打!

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老话说“三岁看老”。孩子小的时候就敢顶撞长辈,忤逆父母,等长大了,能够孝顺父母的概率那是小之又小。

去年还有一个非常火的视频,在广州的某医院一名十岁的男童因母亲不让其玩手机,情绪激动,飞踹母亲。这位母亲同样是没有反抗,任由孩子发泄情绪,这孩子敢这么做,肯定是确定了母亲不会把他怎么样。

其实在孩子第一次殴打母亲,忤逆父母的时候,来给其一顿严严实实的打,给他一个完整的童年,这样就不会发展到后来了。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以“他还是孩子”而轻易揭过,一旦孩子觉得犯错成本太低,就会屡教不改 。

顶撞父母的孩子,一定要狠狠的打,不懂得尊重父母的孩子,永远学不会感恩!

二、偷东西屡教不改,该打!

这是教养,对于偷东西这件事情,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从前有一个母亲独自带着孩子,他们过的比较贫苦,有一天,儿子从学堂偷回了别的同学的毛笔,母亲一看,非但没有责骂,反而夸奖孩子一番。就这样,孩子隔三差五的偷别人的东西,母亲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的孩子终于懂事了,知道照顾家里了。

一转眼,孩子长大了,他变成了一个专业的小偷,在一次东西的过程中被官差逮捕判处死刑。行刑那天,母子俩抱头大哭,儿子提出要喝一口母乳,母亲同意了。没想儿子一口咬下了母亲的乳头并厉声责问,为什么我第一次偷东西的时候你没有打我一顿呢?如果你当时打我一顿,那我现在就不会是一个小偷。

孩子犯了这两种情况不能不打,这是原则性问题。但是怎么打呢,是将孩子一把扯过来棍棒如暴雨般的落在孩子身上,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吗?

不是的,教育家卢梭曾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有人说孩子在家里必须有怕的,这个观念我赞成,在孩子的教育路上,确实得让他有一样怕的东西,但让他怕的不应该是人,而是规矩。

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过,古装家庭剧里是如何惩罚孩子的?

家族里的大家长会要求犯错的孩子跪在祠堂祖先牌位前反思自己的过错,然后“请家法”(一般是很大的戒尺或者是鞭子),一边打一边告诉他,为什么挨打,打完之后由其亲近之人进行开导,这一系列的流程下来,孩子不仅不敢再触犯家法,也不会对父母有怨恨之心,因为孩子知道挨打是犯了家法,而不是因为父母不高兴。

棍棒教育被淘汰的理由就是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一个从小就打你的人,你会喜欢他,爱他吗,显然不能。还有就是觉得棍棒教育,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有心理问题。

确实这些都是棍棒教育的弊端,那是因为“打”的方法和流程不对。

第一,在打孩子之前,需要约定规矩。

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会出现的问题并不一样,规矩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增加的。规矩也必须定明确,比如在学校打人,应罚打多少下手心 ;不按时完成作业,又该罚多少下手心,孩子一旦犯错,必须处罚。

规矩这个东西,最忌讳的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旦定立,必须要坚持,不能三天两头的更改,更不能因为心情而决定处不处罚。

说到规矩,不得不提一下郭德纲,郭德纲的规矩可谓是相当的严。教出来的徒弟,自己的儿子在规矩这方面从来没有人敢说什么,就连一向什么刺都敢挑的金星老师都挑不出他们的错。

一个家庭没有了规矩,比贫穷还要可怕,家庭想要兴旺,离不开规矩;孩子要想要有好的未来,同样离不开规矩。

作家刘墉说过“如果你舍不得给孩子立规矩,那么将来一定有人给他涨教训”,可见规矩很重要。

第二,惩罚工具要专一。

违反规定肯定要受罚,那这惩罚工具很重要,要有一定的疼痛感,建议买一把戒尺,不要用衣架、充电线、皮带一类的物品作为惩罚工具,这些东西会让孩子有样学样,每次惩罚工具要相同,孩子在见到这个东西之后,会有一定的威慑!

说到戒尺,80后90后印象深刻,每个老师手上都有一把,没有完成家庭作业,打手心;上课说话,不认真听,打手心,这个东西现在再看到,同样心有余悸。

还有竹条,更是避之不及,80后90后,那是家家必备之打娃神器。竹条扬起和空气产生摩擦,发出“咻咻”的声音,还未落身,已觉痛。惩罚工具选好了,事半功倍!

第三,惩罚力度要大。

之所以叫惩罚,就是希望惩罚这一次之后,孩子不敢再犯,所以第一次惩罚的力度一定要大,要让他一旦想犯错的时候,就会想起这种疼痛的感觉,让他不敢再轻易犯错

第四、惩罚位置专一。

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是全世界犯罪率比较低的国家,其良好的治安来源于他们的一种惩罚,叫做鞭刑。

它除了巨大的疼痛感之外,还有一个特点 ,每一鞭都打在同一个位置,以后这个人再犯罪,打的还是原来的那个位置。同一个位置能承受的痛是依次减弱的,痛感则是依次加强的,惩罚位置选在同一处,能大概率的避免孩子再犯错!

第五、心里疏导。

惩罚完毕后,要记得和孩子谈心,还要切记在惩罚的时候不要带着愤怒,不要带着自己的个人情绪。惩罚孩子,是因为孩子不遵守规矩,而不是惹父母不高兴。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但有些事父母不教,孩子永远也学不会,父母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是有责任有义务教会他怎样做一个人的,如果放任其自由成长成为一个危害社会的人,父母最终也会自食其果。

孩子犯错“打”并不是唯一的教育方式,不要用爱成为武器去压迫孩子,棍棒教育是底线,不是上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教育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010866703f761dafbdf1b8d68d47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