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背后的博弈,沙俄究竟多招人嫌?势均力敌却变成了四打一

2019-08-13     田瑞安

历史上就招人嫌

1480年,莫斯科公国打败蒙古鞑靼军队,终于结束了被蒙古人长达200多年的统治。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位期间,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俄罗斯国家逐渐形成,到了他的孙子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后,沙皇俄国正式出现,但其帝国地位并不被当时欧洲各国承认

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721年,彼得一世被当时的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头衔,在彼得大帝的大力改革,“开疆拓土”中,俄罗斯帝国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帝国,欧洲人开始不停地和这个不招人待见的帝国打交道

为取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彼得大帝与瑞典进行了长达20年的“大北方战争”,最终打败瑞典将其从欧洲列强的名单中抹去。

从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到1917年沙俄覆灭,近二百年来,历代沙皇都为“获得温暖的出海口进入广袤大洋”而不懈奋斗。为此,沙俄使尽浑身解数,相继从三个方向向海洋扩张。

1、西面

虽然打败瑞典取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但从作为内海的波罗的海进入北海,这条路并不顺畅,德国人和瑞典人在南北两岸虎视眈眈,丹麦人控制的海域又犹如迷宫,仅18公里宽的大贝尔特海峡就让肥硕的北极熊郁闷了。沙俄清楚,凭自己在西北欧的“人缘”,这条道难以走通。

2、南面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罗斯帝国迎来第二个强盛期,开始把扩张的方向转移到南方。通过与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沙俄将势力伸入黑海北岸。虽然取得了黑海的出海口,但奥斯曼土耳其的势力依然是其进入地中海的拦路虎,同样狭窄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摆在眼前,北极熊仍难以逾越而继续郁闷。经过1853-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沙俄大伤元气,从此对南下更是有心无力。

3、东面

两个方向都被无情地堵了回去,到19世纪末,北极熊的目光又瞄向远东。从逼迫大清签订一系列蚕食领土的条约,到领头“三国干涉还辽”坏了日本的“好事”,沙俄向东扩张的野心暴露无遗。1904年,为争夺中国东北,日俄终于大打出手,战败的沙俄不得已把旅顺港吐了出来,东进的势头才被遏制。

向远东贪婪扩张

19世纪末期,列强掀起掠夺中国的新浪潮,与时俱进的沙俄向远东的扩张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为此,妄图吞并整个中国东北的“黄俄罗斯计划”新鲜出炉,1894年继位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踌躇满志,试图从辽东半岛夺取一个常年不冻港,以实现“先帝”的遗愿。

从1858年起,沙俄先后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界约,又伙同英国对中国帕米尔地区进行了两次瓜分,侵吞了中国东北和西北的大片领土。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沙俄洗劫东北多个城镇,制造了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同时,沙俄策动外蒙古脱离中国,并武装侵占了17万平方公里的唐努乌梁海等地区,短短几十年间就攫取中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894年的甲午战争,日本打败大清震动了整个世界,眼看日本的势力充斥朝鲜半岛并进入中国东北,沙俄坐不住了。1895年,就在《马关条约》签订当天,沙俄联合德国和法国来了一出“三国干涉还辽”,三国军舰随后耀武扬威驶入辽东半岛海域。

乐极生悲,打仗打得筋疲力尽的日本人快气死了,讹了大清3000万两赎辽费,日本不得已吐出了辽东半岛。日本人前脚刚走,俄国人后脚赶到,又以还辽有功对清政府大肆敲诈。1896年的《中俄密约》中,沙俄向大清索取了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的特权。1897年,俄罗斯舰队擅自闯入旅顺口,随即强行向大清“租借”旅顺、大连及其附近海域。

至此,整个辽东半岛被沙俄霸占,尼古拉二世的“远东大战略”初步实现,历代沙皇梦寐以求的不冻港也收入囊中。

终于引起列强“公愤”

早在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列强就领教了沙俄的贪婪和无赖,当其他侵略军陆续撤离后,俄军仍赖在中国东北不走。从各自利益出发,“义愤填膺”的列强纷纷谴责其不讲规矩,吃独食。

迫于压力,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了《交收东三省条约》:同意分3期撤兵,一年半时间撤完。第一期撤兵如约完成,而当1903年东清铁路全线通车后,沙俄不仅违约不进行第二期撤兵,还成立以旅顺为中心的“远东总督区”,尼古拉二世任命自己的叔叔为总督,随后俄军又重占奉天,摆出一副独占中国东北不惜一战的架势。

到这个时候,列强尤其日本人清楚地意识到,与沙俄的矛盾只有通过战争来“调和”了。而作为当事国兼“中立国”的大清也意识到,“联俄拒日”的策略该向“联日抗俄”转变了。对此,时任贵州巡抚李经羲的一句话道出大清心声:俄胜势必吞并,日胜无非索酬,两害相形则取其轻

从日俄战争被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可以看出,这场战争不仅是日俄两国在真刀实枪地干,还是背后的列强在博弈和较量,当时世界主要的六大强国都或多或少地卷入了这场大战。

1、美国

彼时的美国已是世界首富,在刚结束的美西战争中,美国不仅扑灭了后院的火,还将触角伸向了东南亚,财大气粗的美国人开始登上世界舞台施加影响力。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沾”,力图打破沙俄对中国东北的独霸局面。

然而,对美国几度介入中国东北的“尝试”,沙俄都毫不留情地拒之门外,美国人也无可奈何。如今机会来了,日俄互撕在即,美国人口头上中立,行动上则毫不犹豫站在日本一边,与英国一起给予日本大量经济援助,为其扩军备战输血打气。

在战争爆发前给英国老朋友赖斯的信中,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一针见血地指出:“俄国人太贪婪,它实际上要兼并中国东北和朝鲜,而且要取得对北京的保护权,并逐步使整个中国受其支配。我们要毫无保留地支持日本抵制这一野蛮扩张,因为日本人是在为我们而战!”

2、英国

虽然伙同沙俄对中国帕米尔地区进行了两次瓜分,但英国多数时间是把沙俄视为在远东的竞争对手。沙俄在远东的势力不断膨胀对英国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在争夺中国长江流域中,英国企图假手日本阻止沙俄南下。

与日本人有共同的“关切”,英日一拍即合,于1902年在伦敦签订了英日同盟,矛头直指俄国。此外,当时欧洲的矛盾也颇为激烈,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英国希望尽快遏制沙俄东进的野心,令其老老实实回到欧洲加入自己的阵营对付德国。

3、德国

与后来两次世界大战一样,德国一贯执行“推动俄国东进”的政策,希望因沙俄占领东北而和日本甚至英美的矛盾激化,迫使俄国调走西部边境的军队,以减轻俄法同盟对德国的压力。因此,在1901-1904年间,德国对沙俄在远东的扩张“基本上表示支持”。

日俄战争爆发后,德国继续保持对俄国口头上的支持。当俄军在远东一败涂地,尼古拉二世将波罗的海舰队东调时,德国人表示愿在途中为俄舰加煤。当时,德国在西太平洋有几块殖民地,但那几个岛屿都不在“途中”。

按照国际法,交战国军舰不得在中立国港口停泊,这一规定令俄舰队叫苦不迭。绕过大半个地球行驶3万公里,中途一个基地也没有,补给全靠运输携带,这仗怎能打赢?此外,德国为俄舰队的通信提供了德国制造的无线电台,可当德国技术员一走,先进的电台在俄国人手中即形同废物。

4、法国

虽然传统上敌视俄国,但当时仍然恪守俄法同盟。英日签订同盟不久后的1902年3月,俄法两国在圣彼得堡发表宣言,声称两国在将来的远东问题上保持一致,这是把俄法军事同盟首次推广到远东,矛头直指英日同盟。

但是,法国并不希望俄国把主要军事力量投入远东,这样俄法同盟在欧洲对付德国的力量将被削弱,因此,法国对俄国远东政策的支持有一定程度的保留。后来,当俄波罗的海舰队抵达法属印度支那进入金兰湾时,日本人一提出抗议,法国立即“被迫”勒令俄舰出境。

日俄战争爆发前,当时这六个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问题上形成两大集团:一个是以美国为后盾的英日同盟,另一个是以德国为“观察家”的俄法同盟。在即将到来的这场代理人战争中,为了自身利益,日俄将义无反顾地走上前台互撕。

3:3变成四打一

1905年,日俄战争落幕,“蕞尔小邦”日本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沙俄,这当然离不开日本人相对先进的战术战略和异常勇猛的作战,但不可否认的是,列强在远东的博弈深刻影响了战局。

日俄战争中,大清表面上宣布“局外中立”,但在“联日抗俄”政策影响下,上至政府高层下到东北百姓都不由自主地转变了“观念”。在袁世凯差遣下,后来著名的北洋将领,当时的年轻军官吴佩孚就潜入东北为日本搜集俄国的军事情报。

借助列强的各怀鬼胎,分化组合,这场战争本来还是3:3的势均力敌。然而真正打起来,不招人待见的沙俄落得个孤立无援,不得不“以一敌四”,战争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战争期间,日本特工天才明石元二郎在俄国资助和策动沙皇政府的反对派发动革命,俄国腹地一时间闹的天翻地覆。

对马海战后,尼古拉二世自知无法赢得这场战争,利用战争的胜利扼杀革命的希望也随之破灭,这场战争耗费了20亿巨资,日本人也不愿再打下去了。

这个时候,一直默默无闻在幕后“工作”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欣然出面了,在美国人斡旋下,两国最终在1905年9月5日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中间当然少不了激烈的讨价还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mWnmGwBvvf6VcSZ2L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