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崩溃了:“我家宝宝不会恋物癖吧?”心理咨询师这样回答

2020-06-19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原标题:妈妈崩溃了:“我家宝宝不会恋物癖吧?”心理咨询师这样回答

文 |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徐老师,我们家小公主19个月,从小养了坏习惯到哪都要拿个带耳朵的小帽子,现在发现出去玩都离不开小帽帽的耳朵,这样影响宝宝和别的宝宝交流,我们家爷爷奶奶们都说把宝宝的小帽帽扔了,可我看到宝宝很依赖帽帽,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在网上看到一个词“恋物癖”,我特别担心我家孩子是不是也有“恋物癖”啊,谢谢您,请您给个建议和办法”!

恋物癖 ≠ 依赖物品

恋物癖是一种心理障碍,属于性心理障碍,是指在强烈的性欲望和性兴奋的驱使下,反复收集异性的物品。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所恋的物品一般是直接与异性身体接触的东西,如文胸、内裤、丝袜等。通过抚摸、闻嗅这类物品伴以手淫,唤起性幻想或性冲动,往往限于男性。

依赖物品,是某种物品带来满足和愉悦感,从而对这个替代物产生了依赖感。依赖的物品并不是单一的,人在缺乏某种心理补偿时,往往会找一个替代物来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安全毯现象”,相当于人从高处往下跳时,地上放一块毯子,可起缓冲和保护作用,依赖物品来满足心理需求,对于情绪的缓冲和调节,有非常好的效果,又叫“缓冲垫作用”。

可见,恋物癖和依赖物品无论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还是反应状况,都不同,恋物癖不等于依赖物品,别给孩子乱贴标签,也不要把依赖物品看成一个坏习惯,之所以依赖物品,常常有两个原因:

孩子缺乏安全感

6个月之后的孩子,开始有了情感依恋的需要,希望得到父母,尤其是妈妈无条件的关爱和陪伴,但是,如果妈妈的陪伴不够,经常与孩子分离,或者对孩子的回应不及时,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如果持续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从依恋妈妈,依恋人,慢慢转向依赖物,实际上,对物品的依赖,是孩子对父母之爱无法满足的一种转移、一种替代。

调查表明,在关系良好、夫妻恩爱,父母给予足够关注与爱的家庭,孩子对安慰物的依赖程度较低,有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安慰物;相反,如果家庭关系混乱、冲突频繁,孩子被关注度比较低,无法从父母获得足够的正面能量,孩子安全感建立不好,对安慰物的依赖程度会更高。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19个月的女儿是挺可怜的。

小小年纪的她,还不能说出对妈妈的渴望和需求,但是,内心又真的害怕失去父母之爱,没有满足感和确定感,无奈之下,只好转向没有生命的物品,来寻求安慰和温暖,是不是很让人心疼?

仔细观察孩子的依赖物,你会发现,常常是一些比较温暖、温柔的东西,比如,你说的小帽子、还有像小毯子、玩偶等等,有这些物品在身边,让孩子焦虑、烦躁的心能稍稍平静下来,得到一些缓解,因此,我们不但不该说这是个坏习惯,还应该借助这件事,反思对孩子的陪伴是否足够,是否高质量,以致让孩子产生了不安全感。

依赖物是孩子走向独立的一个标志

孩子1岁之后,逐渐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两个不同的、各自独立的人,慢慢有了自我意识,而这种意识,往往会让孩子感到不安。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依赖物品,是一个过渡性的客体,相对于父母这样的重要客体来说,孩子把从对人的依赖转向对物的依赖,是个心理逐渐适应的过程,因此,是孩子走向长大的一种标志,不要过度、负面解读。

明白了孩子为什么会有安慰物,找到了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帮助孩子逐渐脱离依赖物。

在这一过程中,总的原则是:

不要过分制止或干涉孩子依赖物品的行为

像你说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制止孩子,让孩子把帽子扔了,这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加重不安全感,依赖物品的时间无形加长。

  • 父母要多陪伴孩子

除非迫不得已,最好让孩子生活在父母身边,三岁前,不要让孩子与父母分离。

此外,还要多抱抱孩子,多亲吻孩子,多和孩子说,“爸爸妈妈爱你”,让孩子确认父母在自己需要时,会第一时间出现,让孩子有确认感和满足感,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这样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以及情绪情感的满足,都非常有好处,孩子的安全感充足后,会慢慢脱离物品,不再依赖物品。

  • 巧用“泛灵心理”,慢慢摆脱依赖物

如果父母的陪伴足够,孩子的安全感也比较充足的话,可以试着运用孩子的“泛灵心理”,慢慢离开依赖物。

比如,可以这样和孩子说:

“天热了,小帽子要在家里呆着,不想出去了,外面太晒了,小帽子热得难受该晒哭了”

“小帽子要睡觉了,宝宝和小朋友玩,小帽子要呆在家里睡觉了”

“小帽子的家在冬天里,冬天的时候,小帽子才出去呢,现在是夏天,小帽子不想出去”等等 ,相信聪明的父母一定会想出更多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心理特点的、有趣好玩的说法,让孩子既能开心接受,也慢慢脱离依赖物。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