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播”最早在日韩两国兴起。2014年韩国女生朴淑妍的第一次吃播直播,让“吃与直播”相结合的“吃播”概念走进大众视野,之后海量的吃播视频不断涌现,韩国网友也由此创造了“吃播”的专属词语——“Mukbang”(由韩文的吃“meokneun”与直播“bangsong”构成)。
而日本素有大胃王挑战的传统,东京电视台早在1989年便开始每年推出大胃王比赛节目。随着直播元年的到来,原本活跃在线下大胃王比赛以及电视节目中的大胃王便开始转战直播,成为了网络中的吃播类主播,日本大胃王木下佑香等正是这一类的代表。
“吃播”作为“直播吃饭”的新样态进入中国后,在多个直播平台展露头角。在初期阶段,主要是饮食过程的记录,类似于小型个人吃饭真人秀。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吃播”不再止于直播形式,短视频“吃播”成为更受欢迎的新样式,同时B站、抖音、美拍等短视频平台也上升为“吃播”的新战场。
这一阶段,饮食视频以“吃播”为主流,在食物方面拼奇、拼量成为常态。总体上呈现出传播主体草根性,制作成本低,娱乐化、奇观化等特点。
“吃播”在中国的火爆,与中国人历来注重饮食文化的传统有关。“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饮食是中华民族文化版图上非常重要的部分。清代文人袁枚曾说:“凡事不可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在现代社会,人们对饮食的关注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2012年央视开播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借助视听技术将饮食与文化、情感完美融合,在全国掀起“饮食热”。而社交媒体的兴盛,人们更是热衷通过“秀”和“晒”的方式,把各种有关美食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在社交平台亮出。
不仅如此,各大视频平台敏锐地捕捉到这股饮食文化热,推出了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的美食纪录片,例如《人生一串》《寻味顺德》《一城一味》等。
以年轻人为主的网络社区——bilibili视频平台为例,可将“吃播”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美食教学和日常记录类。如王刚、子时当归。
2.食量大,奇特性的展示类。如溅本尊,奇异小北。
3.探店测评分享类。如郭杰瑞。
持续的饮食热潮以及“吃播”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考察。本文主要以bilibili视频平台关于食量大,奇特性的展示类“吃播”视频为研究对象,从“媒体奇观”的理论视角,探析其奇观化的建构与表征性,透视其表象背后文化、社会心理和商业性多种因素的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