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3.4分、一星评价如潮,《上海堡垒》为何犯了众怒?

2019-08-10     得着说

豆瓣3.4分是“果”,全民狂欢式吐槽是“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这么多年来,被一些影视公司和资本“代表和裹挟”下的民意,一次酣畅淋漓的自我表达和释放。

作为赤裸裸圈钱的代表作之一,《上海堡垒》被成千上万的观众指摘、吐槽和臭骂,任凭“为啥针对哥哥”的鹿晗粉丝们使出浑身解数,依然难以抵挡大众被瞬间点燃的激情。

在《上海堡垒》之前,“大IP+流量明星主演+还能看的特效+取巧的题材+粉丝经济支撑”的套路,一些影视公司和资本屡试不爽。

前些年,各类明星扎堆、唯特效论的国产伪大片,收割了一轮又一轮的票房,在与好莱坞高质量大片的对比之下,观众心目中的国产电影被毁得连渣都不剩了。

资本是逐利的,一本万利、名利双收的电影给了他们发财致富的机遇;资本是厌恶风险的,因此需要通过一系列办法和手段,把风险控制在尽在掌握的状态。

于是,当“粉丝经济”的一整套办法和手段,被一些影视公司和资本发明了出来并日臻完善之后,“风险可控、利润可观”的套利方式,便应运而生了。

因为总是出烂片,观众对国产电影没信心;因为总是没信心,资本变本加厉的宣扬“粉丝经济”、做好“营销推广”;越是不用其极的“营销推广”,观众越是不爱看国产电影。即便中国电影市场井喷式发展起来,这一套“越做越绝”的死循环,把被资本代言的国产电影套得死死的。

这些年,《湄公河行动》、《战狼2》、《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相继发威,口碑票房双丰收的结局,看到一些影视公司和影视人认真拍好片、努力打口碑,观众自然喜出望外,并用自己的口口相传和一张张门票,把这些好电影“抬”进了国内电影票房排行榜。

然而,钱花了、营销做了的“过时的套路电影”,却怎能轻易甘心。放弃项目、撤档下架意味着赔本,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宁可使出十二分的努力,拿出一整套营销策略,也要在院线上试一试、闯一闯。

前脚导演喊话“催票房”造成的争议还没完,后面又爆出了多地的高价点映会,再后来在宣发上干脆与《流浪地球》捆绑,一连串眼花缭乱的的营销,让观众对《上海堡垒》仅有的一点期待和尊重,被打击得荡然无存。

于是,当《上海堡垒》正式上映,民意的反弹达到了高潮。被各种炒作、营销、控评、锁场不用其极的手段恶心够呛的观众,终于把满腔的愤怒集中发泄在这样一部本就成色一般的电影当中,一场全民吐槽的欢乐盛宴“开席了”。

正如《流浪地球》上映时,那些拿这部国产科幻片开山之作的电影,与好莱坞成熟电影工业体系下制造出来的《星际穿越》进行比较的“民意领袖”,那些用“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寸寸丈量《流浪地球》“不科学”之处的“良心网友”,会沦为大众茶余饭后的的笑柄;那些高喊着“凭啥针对哥哥”的铁粉们和各种吹嘘该片“开创性、演技好、爱情甜”的“大号”们,也在潮水般“投诉+差评”的主流民意之下,如螳臂当车,变得毫无意义。

凭啥给这部电影打一星,因为观众早已看透了一切,有些人却依然执迷不悟,楞往窗口上撞,意图搞乱舆论、蒙混过关,通过各种营销手段保证自己至少不赔本,只不过,一些资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到了最后,自作孽,不可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FBoe2wBvvf6VcSZXxP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