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和南京有关的书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只是做个盘点,接下来还会和大家说说
南京和武侠小说之间的关系
《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年代:南朝宋
《世说新语》大家都知道,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作者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也就是个王爷,同时也是个很牛逼的段子手。
此书是否在南京写的不晓得,但书中肯定记述了很多很多南京官员、名人的故事。比如:
晋元帝皇子降生,普赐群臣。殷洪乔谢赏时说:“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下没有功劳,却辱蒙重赏。”元帝笑着说:“这事难道能让你有功劳吗!”
《建康实录》
作者:许嵩
年代:唐
这个许嵩当然不是QQ音乐三巨头中的那个。唐朝史学家许嵩,为高阳(河北蠡县)望族,生平不详。大约活动于唐玄宗、唐肃宗年间。
《建康实录》是一部六朝史料集,记载了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史实及轶事,多载正史不及之事。南京在六朝时期牛逼在哪儿呢,看这本书。
六朝这个说法,就是从许嵩这本书来的。许嵩还考证了金陵这个名字来历——或云地接华阳金坛之陵,故号金陵。
《景定建康志》
作者:周应合
年代:南宋
《景定建康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名志,也是南京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
其实现在的地方志也很好看的,大家有时间可以上南京地方志网站看看。
这本《景定建康志》里,有一副著名的地图,叫《龙盘虎踞图》。
其中有一段专门记录了南京的水系。排在第一位的是“大江”,也就是长江。排在第二位的是“秦淮”,就是秦淮河。第三位的则是“大湖”,也就是现在的玄武湖。
《桃花扇》
作者:孔尚任
年代:1699年
《桃花扇》大家都知道,孔尚任经十余年三易其稿,苦心创作。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
南京称为十朝都会,那就意味着,亡了十次。其中,南明(明朝)的灭亡,是让世人最为痛心疾首的一次,所以,也就能成就《桃花扇》这样的著名悲剧。
《桃花扇》里的夫子庙、冶山道院、莫愁湖、三山街等,都是现在的南京人都非常熟悉的地方。当然还有媚香楼,现在有了另一个名字,叫李香君故居……
《儒林外史》
作者:吴敬梓
年代:1749年
描写了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儒林外史》中写道,三个人到三山街一个大酒楼,点了“一卖肘子,一卖板鸭,一卖醉白鱼”,然后开始喝酒。
后来有写到,吃的点心是“猪油饺饵、鸭子肉包烧卖、鹅油酥、软香糕”。
看来,南京人喜欢吃鸭子的历史很悠久。
《白下琐言》
作者:甘熙
年代:1847
因为甘熙故居,南京人对甘熙这个名字很熟悉。但甘熙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好像一般人不太了解。
甘熙曾对南京历代掌故、民风民俗、街巷名称沿革等仔细搜罗考证,编撰了南京方志著述多种,其中最有名的的就是《白下琐言》。
《白下琐言》中还写到了一位来自南京的大侠,“江南大侠”甘凤池。
一日,甘凤池与弟子在南京的集市上闲游,一个樵夫担柴而过,不小心柴尖撕裂了他的上衣。甘凤池对樵夫劈头一拳,不料拳头落空,自己反而摔倒在地。
甘凤池不禁感叹:“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武学高峰,永无止境!”
《首都计划》
作者: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
年代:1927年
《首都计划》是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发布的旨在对南京市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城市规划文件。
1930年至1937年随着原计划调整又制订了《首都计划的调整计划》,1947年又制订《南京市城市规划大纲》。
“一国必有一国之文化,中国为世界最古国家之一,数千多年,皆以文化国家见称于世界。……国都为全国文化荟萃之区,不能不借此表现,一方以观外人之耳目,一方以策国民之兴奋也。”
《首都计划》可以让南京人寻找到一个让人向往的南京。
《金陵岁时记》
作者:潘宗鼎
年代:1929年
《金陵岁时记》是第一部记录南京地区岁时民俗的著作,书中对金陵人家的岁时节令的风俗习惯详有记载,如老虎被、欢喜团、茶泡、元宝蛋、灯舫、荷花灯、摸秋、重阳登高、犒店伙、腊八粥、灶糖、嫁鼠娘等,详尽地再现了清末民国初年南京的风俗图。
2006年9月,南京出版社专门将《金陵岁时记》和夏仁虎的《岁华忆语》合集,作为南京稀见文献丛刊,重新出版。
《金陵古迹名胜影集》
朱偰
1936年
近年南京大力保护城墙,朱偰也为南京人所熟知。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大规模拆毁南京明城墙的过程中,朱偰向政府提出意见,加以制止,结果被打成右派,文革期间遭到更大的迫害,于1968年含冤而死。
朱偰的《金陵古迹名胜影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于1936年,共有图片三百一十七张,这些图片经过战火、文革之后,在新世纪再次出版,找到有底片或照片的图版约一百六十张。
现在你如果带着这本《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在南京闲逛,肯定会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丹凤街》
作者:张恨水
年代:1943年
张恨水在丹凤街这里住了很多年,期间写了一本叫《丹凤街》的小说。
丹凤街住的都是市井小人物,《丹凤街》写的也是小人物的故事。讲的是5个小人物东奔西走解救一个要被嫁给达官贵人当姨太太的姑娘,最后失败了。
丹凤街、鱼市街、唱经楼,这些地方在那时候就是小摊贩聚集的地方,“那些勤俭的主妇,或善于烹饪的主妇,穿了半新旧的摩登衣服,挽了精致的小篮子,在来往的箩担堆里撞了走。”
张恨水还这样描述:“领略人间铜臭气,每朝一过唱经楼。”
《半生缘》
作者:张爱玲
年代:1950
她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1948年发表时原名《十八春》,其后内容经过修改,重新定名为《半生缘》。
故事主要围绕着民国时代的上海和南京发生,主线是顾曼桢和沈世钧之间的爱情故事。
《半生缘》是张爱玲作品中唯一将故事情节放在南京的。
“烟水苍茫的玄武湖,清凉山上荒凉残破的石阶,莴苣圆子和素烧鹅,木讷被动的南京人……”这是张爱玲小说《半生缘》中描写南京的句子。
《金陵五记》
作者:黄裳
年代:1982年
这个黄裳,不是写《九阴真经》的那个黄裳。
黄裳,原名容鼎昌,做过记者。《金陵五记》是黄裳在南京作为一个匆匆的过客写的四五十篇文章的合集。
“我们到南京时是一个风沙蔽天的日子,下关车站破烂得使人黯然。”这是1943年黄裳第一次路过被日寇占领的南京时的感受。第二次来南京是1946年8月,他作为文汇报驻南京办事处特派记者。他还曾特意去采访过正呆在老虎桥狱中的周作人。
黄裳把关于南京的记录和感想拼成了《金陵五记》,名气不大,但很多读者在小角落里翻开这本书,就被吸引了。
《白门柳》
年代:1984年
作者:刘斯奋
作家刘斯奋历时16年潜心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并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讲述的是明末清初“ 秦淮八艳” 中的三大名妓柳如是、李十娘、董小宛以及名士钱谦益与时代、命运奋力抗争的故事。
秦淮八艳和明代名士的故事,是关于南京最好的题材之一,从明亡到现在一直都是。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作者:张纯如
年代:1997年
张纯如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Nanking)首次以英文书籍形式向西方揭露这段历史。
这本书曾经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十周之久,其后再版了15次,印量达50万册,书中引用了大量中方、日方,以及来自英美的第三方的亲历者的资料。许多资料都是张纯如在为写作此书的研究过程中挖掘出来,并首次公之于众,比如,《拉贝日记》和《魏特琳日记》。
《老南京·旧影秦淮》
作者:叶兆言
年代:1998年
关于南京的书,肯定少不了叶兆言的作品。
除了《老南京·旧影秦淮》,还有《南京人》、《南京人·续》。一个人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其实所能看到的,知道的,想到的,是十分有限的。作家把我们看不到的,想不到的东西写成书,让我们更了解这座城市。
《南京人》中还有一篇《南京的外地人》,把在南京的这些苏南人、苏北人的特点写了出来,展现了南京的包容。
《家住六朝烟水间》
作者:薛冰
年代:2000年
薛冰首先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见证人,认为南京从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急剧蜕变为一个失去个性的所谓现代化大都市。爱之深所以责之切。
今人对于南京所做所言的一切,究竟能有多少会为历史所接纳?
城市的演变是历史的一部分,观点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金陵十三钗》
作者:严歌苓
年代:2007年
秦淮歌妓曾在清兵南下的时候,承担过一次家国重任。在日本侵华期间,是第二次。
严歌苓的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难免会让人想到秦淮八艳的故事。这样的题材,肯定会被拍成电影,于是张艺谋来了。
严歌苓曾明确谈过《金陵十三钗》的题材来源,一是《魏特琳日记》,二是蒋公毂的《陷京三月记》。
《朱雀》
作者:葛亮
年代:2010年
一个南京籍的香港作家写的小说,关于南京的故事,时间跨度很大。
章节的题目有“古典主义大萝卜”“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些。
作为一本小说,历史部分并不出色。有人觉得并不出色,有人觉得还不错。因为写的是南京,所以南京人读起来很有亲近感。
《寻城记·南京》
作者:田飞李果
年代:2012年
《寻城记》是一套书,除了南京之外,还有《寻城记•杭州》,《寻城记·广州》,《寻城记·武汉》,《寻城记·成都》,《寻城记•重庆》。
书很厚,照片很多。历史是一门大产业,特别是像南京这样的城市。不管到了哪个年代,写一点历史,总会让人感觉恍若隔世。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作者:张嘉佳
年代:2013年
张嘉佳写的故事,当然有很多是发生在南京的故事。至于书的内容,我觉得就不用介绍了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