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弃了世界,世界也弃了我……给我诗,鼓我的气,替我消忧。——《我的诗神》朱湘
民国时期,风起云涌,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于是乎才子佳人,英雄豪杰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便是其中一员,更不得了的是,他还是一位天才。然而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颗闪耀文坛的新星,却在29岁那年便选择投河自尽,在他死后,妻子也削发为尼,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这样的悲剧?
1904年,一个健康的男婴在湖南沅陵呱呱坠地,父母为其取名为朱湘。由于父亲是湖南的官员,所以朱湘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并且在父亲的悉心培育下,他自幼饱读诗书,展现出惊人的才能,若是照这样的路继续走下去,他的未来定是一片光明。
然而老天爷却和朱湘开了一个大玩笑,11岁那年,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原本温馨的家庭一朝破碎,年幼的朱湘只能投奔堂兄,可这位堂兄的脾气相当暴躁,动不动就责骂朱湘,甚至动手打他。昔日被家人捧在手心里的朱湘,瞬间跌入深渊,他的性格也变得愈发孤僻敏感,为其日后的悲剧埋下祸根。
寄人篱下的朱湘知道,想要逃离这个地方,唯有读书,于是他拼命学习,17岁那年,朱湘便顺利考入清华大学,从此开始自己的新人生。凭借着惊人的文学天赋,朱湘很快就成了学校里的风云人物,他和饶孟侃、孙大雨、杨世恩并称为“清华四子”,被世人寄予厚望。后来朱湘还进入由闻一多、徐志摩创办的《晨报副刊·诗镌》的工作,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而朱湘的长诗《王娇》、《摇篮歌》、《采莲曲》等,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后来,朱湘给自己取了“天用”这个笔名,此名取自唐代诗人司空图的:“唯用天之用,然后功虽约而济物博。”
然而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样一位清华才子,却选择离开清华,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人生是奋斗的,而清华只有钻分数;人生是变换的,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辣的,而清华只是隔靴搔痒。
离开清华前,他因不满清华早饭时间点名的规定,认为这是对人性的束缚,故而逃了27次点名,以上种种,都能看出朱湘心底的孤傲。
不过如此一个孤傲、敏感的诗人,在心爱之人的面前,还是瞬间化身为温柔的情人,他的未婚妻,是堂哥早年给他安排的,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包办婚姻”,但幸运的是,朱湘在见过未婚妻刘雯君后,对她一见钟情,怀揣着对她的爱意,朱湘写了足足90多封情书给她。
20岁那年,朱湘如愿抱得美人归,婚后夫妻感情和谐,你侬我侬,朱湘简直把妻子宠成了公主,有了妻子的照顾,朱湘也能全身心投入创作中,他还抽空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1929年,朱湘受邀成为安徽大学英文文学系主任,一家人的日子,是越过越好。
只可惜好景不长,校长后来要求把英文文学改为英文学系,朱湘一听,立刻反对,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学的轻视,于是据理力争,只可惜最后还是敌不过校长,愤怒的朱湘便选择辞职,于是他成了失业人士。
屋漏偏逢连夜雨,朱湘的新作也迟迟找不到出版商,由于此时夫妻俩已经育有3个孩子,生活开销很大,为了维持生活,妻子不得不外出打零工,可即使如此,也解决不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妻子希望朱湘去借点钱,可向来清高的朱湘,怎能干这种事?贫贱夫妻百事哀,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终究是走向了破碎,最后,他们的小儿子在饥寒交迫中死了。
幼子的死,成为压垮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刘雯君悲痛欲绝,将责任都怪在朱湘身上,认为他是个没担当的父亲,刘雯君要和他离婚!
在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下,朱湘崩溃了,1933年12月5日,朱湘拿着亲戚接济的一张三等舱船票,妻子打工钱买来的酒,以及2本诗集,登上了驶向南京的轮船。
他独自一人站在船头,一边饮酒,一边吟诗,接着,投河自尽,年仅29岁,而妻子在收到丈夫自尽的消息后,也顿时万念俱灰,接着便离开俗世,削发为尼,实在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