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潮河原创内容,首发大鱼号,请勿转载!
2014年9月,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有一个“断头将军”他叫陈中柱,他是国军陆军中将,生前担任鲁苏皖边区游击第四纵队司令,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至今还收藏着陈中柱将军的名片。这张名片,是将军生前所有,背面还有他的亲笔题字。
陈中柱将军名片
很多人会疑问陈中柱将军为什么叫“断头将军”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他牺牲后,鬼子把他头切了下来拿回去领赏,所以刚开始安葬的时候,陈中柱将军是没有头颅的。后来他的夫人独自一人去日军司令部要回了将军的头颅,他的夫人如今已经101周岁,去年100周岁的时候还从澳大利亚回来替将军扫墓。
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陈中柱将军的生平:
陈中柱毕业于黄埔六期,“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满怀抗日救国热忱,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曾参加过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
1941年6月5日凌晨,陈中柱匆匆来到挺着大肚子的妻子面前向她告别。“志芳,我是个军人,保家卫国是我的天职。我要走了,不管生男生女,都要取名陈志,要他继承父志……” 看着丈夫逐渐远去的伟岸身影,她在心中呼喊:“你一定要回来啊!”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当时日军来势凶猛,志在必得。总指挥李明扬为了保存实力,并未积极出战。所以陈中柱的第四纵队遭到了重创,虽然当时损失惨重,但是陈中柱将军依然坚持在岗位上,这就是军人的天职。
陈中柱率部苦战3昼夜后,不幸身中6弹牺牲。敌人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陈中柱的尸体。由于日军指挥官南部襄吉早就悬赏要陈中柱的头,敌军士兵就割下陈中柱的头,先是挂在树上示众,随后带入泰州城,去南部襄吉的指挥部领赏。
战斗结束后,陈中柱的夫人找到了丈夫阵亡的地方,当时战场早已经打扫完毕。陈中柱将军也已经下葬,王志芳请人把棺材打开,只见丈夫身上的白布早已经染红了鲜血。
为了取回丈夫的头颅,身怀六甲的王志芳孤身一人来到日军司令部,下面有一段王志芳和南部襄吉大佐的对话:
南部襄吉大佐喝问:你是什么人?
“我是陈中柱将军的夫人!我来要我丈夫的人头!”
南部襄吉大佐:陈将军的夫人?陈将军有几个夫人?
王:陈中柱将军只有我一个夫人!
南部襄吉听后默然,将王志芳带入一个房间,香案上一个大木匣里,放着一尊大口瓶,陈中柱将军的头颅被泡在药水中。拨开亲人额前的黑发,王志芳的泪水决堤而出。
南部此时脸上没有了敌意:“我们是两个国家,陈司令为他的国家,我是为我的国家。但我们敬佩他的英勇,敬佩他的精神。”南部看到王志芳的肚子很圆,像是快要生产,就问王志芳有几个孩子。王志芳说有两个女儿。南部说,希望她生个男孩。
王志芳将装有陈中柱将军头颅的木匣,紧紧地捧至胸前,走出了日军司令部的大门。身背后的日军军官齐唰唰地在给王志芳敬礼。
拿到头颅后,王志芳请人将头和尸体缝合后,重新下葬。安葬地点是泰州西门外西仓桥下一个唐姓地主的田里。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为陈中柱召开追悼会,于右任、吴铁城、陈果夫等人参加,会上追赠陈中柱为中将军衔,并出了纪念册,介绍陈中柱英勇献身的事迹。蒋介石亲自给王志芳批了5万大洋的抚恤金,这个抚恤金在建国后出于某种原因让她惹上了不少的麻烦,这里就不多做陈述。
后来王志芳来到了澳大利亚定居,此后基本上没有回国。但是她还是心系祖国,2015年,王志芳及家人又在盐城中学设立100万元“陈中柱王志芳奖学金”,当年,24名品学兼优的学子获首届奖学金。
2016年,百岁高龄的王志芳不顾身体安危执意回国,她重新回到了泰州,参观了丈夫的墓地。当她看到丈夫的照片的时候,不禁热泪盈眶。
陈中柱的大女儿陈璞说,“我从1939年到1945年生活在泰州,外孙女婿也是泰州人,我们一家跟泰州真的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