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爱对孩子有伤害,不要到了青春期才后悔,建议对照自查

2023-03-22     陪宝宝写日记

原标题:三种爱对孩子有伤害,不要到了青春期才后悔,建议对照自查

大家好,我是豆妈。父母爱孩子的出发点和那个操碎的心,是不用质疑的,但是孩子的反馈和效果却千差万别,这是陪读妈妈对豆妈说得比较多的话。于是,豆妈和陪读妈妈一起梳理了他对孩子的爱,看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爱孩子的结果让人意外

关于陪读妈妈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移步

陪读妈妈吐槽:我以为静等花开最起码等到长叶子,结果等了个寂寞

别人夸是学霸我夸是学渣,其中的差别早知道早改,娃一样优秀

所以说,陪读妈妈是全身心投入地去照顾孩子,陪伴孩子成长的,她又是一位特别注重教育的妈妈,但是从目前结果来看,她是对自己和孩子是不满意的。

儿子已经五年级了,穿衣系鞋带这样的事情,经常让妈妈代劳,自己系鞋带系不好,就喊妈妈来帮忙。妈妈让儿子自己学,儿子就会抱怨妈妈,说上学来不及了,如果妈妈帮了,他也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依然不会做。

就是这样的一件小事情,可以引发母子的争吵,隔几天就会发生一次。还不止这一件小事情,类似的事情问题充斥在母子之间。爸爸也会参与进来,但是效果更差。

爸爸的指责会让儿子更加暴躁,肉眼可见的孩子不配合,是青春期对抗的萌芽。

陪读妈妈非常不解的地方是儿子的冷漠,当她和爸爸轮番教育孩子,或者给孩子谈话时候,可以感受到孩子的漠不关心,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一样,孩子是没有任何反应的。

豆妈问结果是什么样?陪读妈妈说,一般这种情况的最后,就是他们说累了,也词穷了,就结束了谈话。豆妈问有效果吗?陪读妈妈不好意思地说,的确没效果。

一开始,她觉得是孩子小,记不住教训,后来她发现不是孩子记不住,是压根没有听进去,问题也依然存在,没有解决当然会再次出现。

豆妈给陪读妈妈了一张自查表,让她自查一下自己和爸爸在和孩子互动的时候,有没有以下情况。

三种爱的伤害

第一种爱:冷漠

爱是让人感受到温暖的,为什么还有冷漠的爱。其实,在爱孩子这件事情上,冷漠会常常出现,而父母不自知。

比如,当父母真在忙得焦头烂额,孩子这个时候跑过来和爸爸妈妈说话,爸爸妈妈表现出来的不耐烦或者敷衍,孩子都能感受到。

再比如,孩子在哭闹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发现越哄孩子,孩子哭得越厉害,或者越不让孩子哭,反而哭的声音更大。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会走开,让孩子冷静一下,发现孩子不哭了。

其实这也是一种冷漠回应,是有效的方法但不是好方法。

这些回应孩子的细节,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出现的,然后日积月累变成了爸爸妈妈和孩子的互动模式,也让孩子学到了这种回应方式。

豆妈之所以让陪读妈妈查这一点,是因为她说她的孩子现在会冷漠回应他们的谈话。

对于父母来说,爱孩子时候刻意表现出来冷漠是不太可能的,大多数都是想教育孩子,说到底也是爱孩子的时候,细节流露出来,名不容易觉察。

冷漠的范围也比较大,不一定只是表现出来的冷漠表情,还包括一些肢体语言,所以想要觉察是不是有冷漠,就是看自己当下对孩子感受是什么样?

如果你的内心有厌烦、有抗拒甚至有想逃掉的想法,那么表现出来的行为基本都会有冷漠在其中。

不要小看了孩子的感受能力,他就像一个小雷达一样,父母对自己的感觉,是可以精准捕捉到的。

第二种爱:严厉

棍棒之下出孝子,现在很多父母都意识到不会用棍棒这种方式去教育孩子了。如果你只是觉得棍棒教育才是严厉,那就错了。

就像陪读妈妈第一眼看到严厉这个词的时候,下意识地就说,我们家对孩子都很宽容,从来没有严厉过。

可事实上呢?陪读妈妈对孩子还是相当严厉的。

比方说,孩子自从上学以后,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陪读妈妈的态度非常认真,她要求孩子一定要完成,并且完成得好。

这本没有错,但是她的这种严格要求却适得其反,孩子并没有养成认真做作业的好习惯,而是非常抵触做作业,尤其是老师布置的各种不是作业的作业。

在陪读妈妈的眼里,老师布置给孩子的作业,就一定要孩子自己完成,即便是孩子已经忙不过来,求助于她,她也是拒绝的。她和孩子曾经为了要不要帮忙做手抄报,争吵了一个多小时。

事后,儿子抱怨妈妈不帮她,因为第二天去学校,发现很多孩子都是妈妈帮忙做的。她也觉得很委屈,她坚持了原则,坚持让孩子动手自己做,结果孩子做不好被批评,还在后来特别抵触做手抄报。

陪读妈妈在这件事情上,就属于严厉了。这种严厉往往看似是正确的,是为孩子好,是磨练孩子的意志,却常常事与愿违,成了伤害孩子的双刃剑。

第三种爱:溺爱

如果说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是一种严厉的伤害,那么慈母多败儿就是另一种爱的伤害。

对于溺爱这个词,父母都不陌生,也常常提醒爷爷奶奶不要溺爱的孩子,那么自己对孩子的溺爱,是不易觉察的。

就像陪读妈妈看上去对孩子学习要求严格,实际上也有很多时候又是溺爱的。

真正的溺爱并不是表面那种什么都听孩子的,都围着孩子的心意转是溺爱,还有一种溺爱,是在应该拒绝孩子的时候,没有拒绝。

陪读妈妈的孩子在两岁多的时候,正是规则敏感期,孩子的发展还是不错的。最简单的一个事情,带孩子去逛超市,孩子每次去都会只拿一个吃的。直到有一天,陪读妈妈带儿子去超市,那天妈妈心情特别好,自己也很想吃零食,于是她让孩子拿了很多吃的。

她没有意识到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事情,改变了孩子的认知,孩子发现去超市,自己还可以一次性拿很多自己喜欢吃的,从那以后孩子再进超市,拿一样东西是不可能的,而是拿一堆吃的。

如果妈妈不同意,他就会哭闹,实在闹得没办法就只能给结账走人了。

这就是溺爱,教育里的很多问题,在孩子小的时候,根本算不上问题,都是细枝末节,可就是这些细枝末节如果不注意,就会在青春期变成大问题,因为日积月累,已经形成一种思维模式,改起来就有难度了。

温柔且坚定的力量

爱的三种伤害,冷漠、严厉和溺爱,深入到实际行为中,我们会发现并不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而是要扩展为更多细节上去。

那么如何克服这三种伤害呢?或者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在和孩子相处当中,要把握什么样的原则,才可以做到既让孩子感受到爱,又不伤害到孩子呢?

尽管伤害孩子的爱千变万化,但是我们会发现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个尺度问题。不管冷漠、严厉还是溺爱,都是在和孩子互动当中的分寸感的把握。

想要把握好这个分寸感,就要做到温柔且坚定。温柔且坚定地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温柔且坚定地去陪伴孩子,你会发现自己的教育力量提升很多,而孩子也会慢慢的安静下来,不再暴躁,没耐心。

温柔且坚定,是豆妈教给陪读妈妈的一个教育法宝。陪读妈妈说她回家试试,看看有没有效果。你对爱孩子这件事情还有什么困惑吗?欢迎留言评论区,豆妈和你一起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f9b74316e39dd83bd2416ee588a32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