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
石鼓书院(Shigu Academy),位于湖南省中南重要城市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是湖湘文化发源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
唐代处士李宽步李泌后尘奔南岳而来,见石鼓山林木葱郁,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环绕,遂结庐读书其上,创建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是谓石鼓书院之始建。
宋太宗赵光义赐名“石鼓书院”。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衡州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
宋景祜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与应天书院(又名应天府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
石鼓书院主要建筑有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
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军炮火。2006年,衡阳市人民政府恢复清代格局,重建石鼓书院。
双峰书院,初创于清乾隆十年(1745),在永丰镇借民房设义学。《双峰书院记》载:湘乡书院“有东皋、涟滨,皆育士之所。惟地大土广,治东南至永丰百里,上与邵邑接址,则又远矣,士多艰于来学”,故在永丰始设义学。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倡仪兴建学舍,中里十六都(今双峰县范围)人士共集银千余两,购买本镇周家码头园地作校址,派人督修,翌年建成。因书院面对两峰峥嵘的双峰山,故取名“双峰书院”。
资东书院是邵阳市最古老的书院之一,坐落在邵东县黑田铺镇建中村太公山下。它不仅是邵东县历史悠久的一所学校,而且是原宝庆府著名的书院之一。从1827年建校至今,已有180余年的历史,流传着贺金声、匡互生、谢伯俞、谢俊藩、徐君虎等为振兴中华在此学习或战斗的动人事迹。
昭潭书院始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在清代曾辉煌一时。《昭潭书院赋》如是说:“此固一邑特佳,与碧泉、锦湾竞秀;抑亦三湘最胜。同橘洲、枫浦而不群者也。则有名流硕彦,学士大夫、寻芳选胜,歇马停车。”昭潭书院位于老湘潭县城,与文庙仅一墙之隔。在湘潭所有的书院中,昭潭书院无疑是地位最高的。它由地方政府官员主持修建,与文庙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儒家教学体系。
东山书院位于湘乡市城南涟水南岸东北山北麓,即今东山乡东山村。书院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始名东山精舍。早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下里(亦称首里)士绅许时遂、黄光达、陈膺福、王晓棠、蔡中銮、庾亿、潘学海、许襄云、杨容熙、彭国霖等十余人,因本地学子求学不便,在知县严明琦的支持下,发起集资筹建学院。光绪十七年(1891年)新疆巡抚刘锦棠因病返乡,为筹建学院捐银两千两,被推为倡修。书院现存建筑自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始筹建;光绪二是二年(1896年)十二月奠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成正厅三进;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全部落成,整个工程历时十年。书院落成后,当年十一月十五日开始课士,东山精舍随之改名为东山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里绅王刚、杨炳谦、彭梦日等发起将东山书院改为湘乡县公立东山高等小学堂。
龙兴讲寺在沅陵县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学院。龙兴讲寺由头山门、过殿、二山门、大殿、后殿、东西配殿、檀阁、弥陀殿、观音阁等构成,大雄宝殿是其主要建筑物。大雄宝殿虽经明、清多次修葺,但其主体木构架、柱、梁、枋等,经碳14测定,皆系唐代遗存。大殿正面高照一块大匾,上刻“眼前佛国”四字,为明礼部尚书董其昌的字迹。
据传,这是董其昌往滇巡视路过沅陵时,患了眼疾,得寺内僧人施治,很快痊愈,于是就为讲寺写下了这块匾额相赠。董其昌不仅是朝廷高官,也是当时的书法大家,他的墨迹保留至今,令许多游人,特别是书法爱好者浏览忘返。
龙兴讲寺群体建筑装饰艺术极为丰富多彩,所有的木们窗棂格的花心裙板几横披,皆雕刻而成并加以彩绘,构图饱满,线条流畅,花样繁多,特别是大雄宝殿中的镂空石刻讲经莲花座,玲珑剔透,甚是精美,相传为明代所制,为国内罕见之物.
金鹗书院座落在金鹗山南麓,始建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原为清代大学士吴獬的书斋。后在此基础上谋建书院于此,未果。光绪十年(1884)知县刘邦华捐资倡建。
三潭书院坐落在凤凰县吉信镇之一山顶。主楼巍峨雄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落后是四合院,院中一天井,周围是画廊曲栏和课堂宿舍,前后对称,布局严谨。院内花木扶疏,幽静雅致;院外古柏参天,金桂飘香。 清同治十一年(1872)苗族乡绅吴自发(时任贵东兵备道)等捐白银8万两,筹建书院,命名"新吾",同治十三年(1874)落成·光绪六年(1880),吴自发归里省亲,登院运眺,见山下万溶江形成三个碧潭,即更名为"三潭书院".书院占地12000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船山书院坐落于衡阳市雁峰区东洲岛,为清末最著名的书院、衡阳市一中前身、湖湘文化文脉。光绪四年(1878年)在兵部尚书彭玉麟的支持下,张宪和创于回雁峰下的王衙坪王氏宗祠,四年后(光绪八年),曾国荃将家藏《船山遗书》332卷珍本捐给书院。光绪十一年改建东洲岛,并由彭玉麟亲聘,国学大师王闿运任山长。从此,东洲岛船山书院名之日显,“海内传经问学者踵相接”,“岳麓、城南,渌江书院学子纷纷南下”,一时有“学在船山”之称。大清著名书画家曾熙主讲于此。船山书院培养了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湖南省艺术名家、教育界前辈、政界俊杰皆出此门。帝王之师、旷代奇才杨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城南书院,中国古代著名书院,位今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妙高峰下,现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所在地。在历史上,城南书院与岳麓书院齐名。
城南书院原是南宋大儒张栻其父张浚在潭州的居所,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建于南门外妙高峰,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入元后废为寺。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湖广行省参议吴世忠、湖南提学道陈凤梧曾谋求在妙高峰恢复城南书院,但此地已被吉藩府所据而未果,直到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长沙府推官翟台才在妙高峰寺下建得学堂5间,万历中复圮。1903年,长沙城南书院改制为湖南师范馆,即为今湖南第一师范。
南轩书院以张浚张栻墓为依托,以传统书院建筑结构为基本格调,整体为封闭的四合院结构,体现浓郁的书院文化氛围。南轩书院院落中轴为张浚祠堂和张栻祠堂,祠堂陈列张浚张栻父子半身塑像,后面为享堂,书院内设有文化陈展室、讲堂、会议厅、藏书阁等,历史底蕴浓厚,人文环境优美。陈展室由岳麓书院规划设计,以张浚张栻生平为主线,集中展现了南轩思想的产生、发展、成熟、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南轩书院背靠罗带山,面朝沩水,青山绿水相间,宛如为一幅美轮美奂的水墨画。
文山书院位于湖南澧州(今湖南澧县城关镇仙眠洲),晚唐著名诗人李群玉读书处,最迟建于公元863年,是环洞庭湖地区最早的书院,也是全国现已查到的唐代49所书院之一,前后经历了大约近400年,屡有兴废。到南宋宝庆2年(1226),为“溪东书院”所替代。
濂溪书院位于县城西郊桂枝岭麓,清嘉庆九年(1804)为纪念县令宋理学家周敦颐而建。书院为仿宋四合院式建筑,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050M2,有大小房屋30多间,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整个书院前临秀溪,后倚青山,松涛白云,流水锵然。清代著名作家郭远,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良才、李涛等名人曾求学于此。
蘋洲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由零陵人、江苏桃源(今泗阳)县令眭文焕父子创建。光绪十三年(1886),湘军名将王德榜、席宝田重建,周崇傅为山长。 蘋洲书院为四合院格局,东西对称,座北朝南,由进门、甬道、东西隔墙、东西书房、祭孔殿、藏书楼等建筑组成,总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是当时湖南四大书院之一,从永属八县考选优秀学子入院学习深造。辛亥革命后,在书院旧址建蘋洲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就中学旧址设零陵地区干部疗养院,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先后建零陵地区商业学校、供销学校。
蘋岛自晚清建“蘋洲书院”始,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百余年间始终为文化教育之所。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传承发扬,西方现代科技文明在此生根发芽,他们相互激荡,相互融合,造就了一大批国之栋梁。
恭城书院原名“罗蒙书院”,位于通道县罗蒙山下,始建于宋1105年,占地面积2830平方米,后被大火烧毁。清乾隆57年,即1792年,侗家的能工巧匠将“罗蒙书院”在原址重建,更名为“恭城书院”,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侗族古书院。
天岳书院始建于清代同治六年(公元一八六七年)因为书院门对小天岳山而定名。门首有“天岳书院”四个镏金大字,两侧镌刻石联“天经地纬、岳峙渊渟”字体苍劲、雄浑,相传为清代学者李次青所书。院内原有讲堂三间,住室三间,东西斋各十四间。其中藏书楼三间,屈子祠及九君子祠,均因年代久远而废之。正中心的四柱大厅,即现今的小礼堂,两壁原有朱熹手迹”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早已粉刷干净。大厅前的花园,长着奇花异草,四季葱茏繁茂,令人留连忘返。整个房舍布局井然有序。仍依稀保存旧貌。
渌江书院自创办至光绪三十年(1904)改办高等小学堂止,前后越151年,出任山长者不下于五十人。渌江书院创办之始肄业人数有80名,光绪年间增至200人,讲习内容以四书五经、先秦诸子为主,兼设训诂、辞章之学 。书院原置有膏火田、修脯田,年收租600担,作为院长延聘教师薪水和肄业学生生活补贴、文具用品之需。当时渌江书院对择聘山长十分慎重,其《择聘公禀》曰:“培植人材端由庠序,维持风化道在师儒。故立教惟期有方,以言教当以身教,而择师尤所宜慎,求经师更求人师。”虽然薪俸菲薄,但志于正学传人之师儒,仍热心乐于来这里传道授业。渌江书院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