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一辈子的读书、思考
一辈子的智慧追寻
文:舒生
“不奴役任何人,也不被任何人奴役。”
这是古罗马帝王哲学家马可奥勒留在其《沉思录》第四卷中的一句话。
初读这句话,感觉非常有共鸣,但细思之,又感觉其非常微妙。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既不奴役任何人,也不想被任何人奴役,但我想它实际上是为了后者才如此说的。它之所以没有明说出来,大概是因为思想家本人内心已有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情感。
若可以奴役他人而没有任何惩罚,那么人的自然情感,就会驱使他去奴役他人。但经验告诉我们,奴役他人总是要承担相应后果的。这世上有人奴役,就有人被奴役。
我们是当奴隶主还是当奴隶,概率起码是要对半分的,以我们的欲望而论,人天生就渴望做奴隶主,而且绝不满足于拥有一个奴隶,而恨不得全天下都是我的奴隶。
但在我们这样欲望的时候,心底也明白不止我们自己,他人也会这样想。当很多人都会像我这样想时,我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恼人的问题:凭什么只有我能而别人不能?如果大家都能,谁来做奴隶?谁又甘心做个奴隶?
当我看到社会上大部分人都过着奴隶般的生活,特别是我自己也总是像个奴隶一样生活时,我发现自己再也不想奴役任何人。我将被奴役的感觉推己及人,于是我意识到奴役他人是一种极其不义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我意识到那种奴役换到我身上,正是我内心深恶痛绝的。
因此,为了过一种本真的生活,即使可以奴役他人我也要反对,而我之所以反对,不是因为我慈悲为怀,不是因为我仁爱,而恰恰是因为,反对奴役能真正使我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归根到底,为了不被任何人奴役,我也绝不能奴役任何人。这就是作为理性的我心底的真实想法。但在对外宣称时,我首先宣布“不奴役任何人”,然后再说“也不被任何人奴役”。这样宣布,就为自己的不被奴役找到了一个理性个体难以反驳的基础,而且它还隐含着一种对等裁判:我奴役任何人是不道德的,同样,任何人奴役我也是不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