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一辈子的读书、思考
一辈子的智慧追寻
读
我们知道古代的智识是贵族或奴隶主的专有品,除王室、公室乃至王公王室中少数史巫之外,一般的人民都是无智识的文盲。故尔古代说,“民者盲也”,或者说,“民者冥也”。智识为贵族的专有品,一切的文字、艺术、文物、礼节,都是贵族的专有品,所谓“礼不下庶人”,便是文化化不到奴隶身上去。
——《五四知识分子的淑世意识》郭沫若
思
26
在另一处,郭沫若还分析了知识被垄断的根源:“人类自有文字以来很快的便为贵族所垄断尔成为神秘的工具。因此,一切古代的文体者和民众有很大的距离,和民众的言语有很大的差距。文体异常的简单,异常的奥妙,异常的定型化,而类似于化石。这里是有政治上的必要的,因为愈要和人民脱离,才愈显得神秘;愈要神秘,才愈使人民难于接近而易于垄断。”
胡适也说,“读书是求智识,智识就是权力”,在古代掌握了知识,就有机会进入社会地位最高的一个群体——士人群体。因此,掌握文字已不是一种简单的书面符号,而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就促成了两大群体的形成与分化:“劳心者治人”的特权阶层和“劳力者治于人”的被统治阶层。
从科举制开始,知识特权阶层向劳力者开放了一条通道。但这是一条漫漫长路,很难只有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完成。通常的方式是一家之内创业的祖先不断地劳作,自奉俭约,积铢累寸,首先巩固自己耕地的所有权,然后获得别人耕地的抵押权,由此而逐步上升为地主。这一过程常常需要几代的时间。经济条件初步具备,子孙就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这其中,母亲和妻子的自我牺牲,在多数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表面来看,考场内的笔墨,可以立即让一代清贫成为显达,其实幕后的惨淡经营则历时至久。
当劳力者通过科举拿到了进入知识阶层的敲门砖后,他们便开始了在特权集团里新的打拼。他们考进去之前,一直濡染于特权阶层的思想,进入特权体制后,更是不能不维护特权阶层的利益。
特权阶层的壮大更加深了广大体力劳动者的自卑情结。他们觉得要么是自己不够聪明不能成为特权阶层;要么就更加努力要做人上人。这种自卑情结,又进一步巩固了特权阶级的堡垒。这是中国传统特有的现象。严复在《救亡决论》还就中西作了对比:“中国以文字一门专属之士,而西国与东洋则所谓四民之众,降而至于妇女、走卒之类,原无不识字知书之人类。且四民并重,从未尝以士为独尊,独我华人,始翘然以知书自异耳。”
如今,知识已经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考公热之类的竞争中,依然可见追求知识特权的遗风。
- END -
声明:本公众号部分转载图文只为交流分享,感谢原创。如有涉及侵权等问题,请告知,我会及时更正。
读书|思考|感悟
把时间交给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