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一辈子的读书、思考
一辈子的智慧追寻
舒生读思系列
读
伟大存在是由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人类组成的整体,在完善世界秩序上他们欣然地相互合作。
人类集各种本性于一身,包括将自愿合作的唯一源泉,即爱,作为它的原则。
在真正意义上可以说,爱人类构成了人类之全部职责。
——法 孔德
直至人类思想模式中的基本结构发生伟大变革,人类命运中的伟大改进才可能出现。
(孔德)著作极其充分说明了:“即便没有宗教信仰的帮忙,我们也能够使‘为人类服务’具有一种宗教所具有的心理力量和社会功效;我们甚至能够使人类生活完全被‘为人类服务’所控制,使一切思想、感情和行为都涂上‘为人类服务’的色彩”,“我们目前的时代是人类发展的相对早起阶段,在这个阶段,一个人确实不能感受到对其他一切人的完完全全的同情……但一个社会感情已经成熟的人,就不可能把他的同胞都视为与他争夺幸福手段的对手……只有那些道德上一片空白的头脑,才能为他们的人生旅程安排这样的计划:除非受到他们私利的驱使,根本不去关心别人。”
——约翰穆勒《功利主义》
说明:内容来自罗翔《法治的细节》
思
58
在人类社会早期,驱使人爱人类的是一种博爱精神。这种精神,主要是极高尚的个体或个别组织所为。
墨子的兼爱思想,就是一种博爱主义。《墨子·兼爱中》有一段话说得很明白:“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一种博爱主义。
这种博爱主义,主要诉诸推己及人的原则,然后扩充到全人类。它犹如歌曲《爱的奉献》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人间。只要大家相亲相爱,爱人如己,天下便可大同,四海便可一家。
蔡元培认为,博爱是人生最可贵之道德,是人之不同于禽兽的根本。
这是爱的呼唤,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之爱,它几乎不带功利的色彩,是一种高尚之举。
现代人道主义所倡导的“为人类服务”,也是一种道德之爱。在这种博爱主义的感召下,确实有很多人无私地致力于“为人类服务”。
但是,古今中外所倡导道德的博爱主义,从来没有成为世界的主流。像孔德所倡导的“人道教”,至今仍是一个乌托邦。主流的世界,仍是一个自私功利的世界。
悲观的人看到这个自私功利的世界,往往越发悲观,甚至会因此遁入空门。但如果我们的评价不那么苛刻,而愿从常情出发看待世界的变化,就会发现,近现代社会相比古代社会,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和进步。这种发展和进步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只是人往高处走,人们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有了这好,还要那好;有的很好,还要更好,所以即使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人们的幸福也未必成正比提高。但发展和进步的客观事实,是不可否认的。而且这种发展和进步,还在指数级增长,这一点最为明显地体现在科技上。
科技的进步和广泛使用,通过市场法则(经济的全球化),已经使全球受益。消费无特权,只要你有资本,人人都能享受到科技产品带来的好处。这与传统历史相比,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如今产品的发明,如人工智能的兴起,抗癌药物的发明,全世界都因此受益。
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源尽管是自私和功利追求,但它客观上却带来了更多的博爱精神。市场以人的需求为导向,需求乃发明之母,对普遍需求的满足,就蕴含有博爱主义的理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博爱主义的理念也必将一点一点渗入市场,并在人类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后,成为常态追求。而这一切,主要不是靠道德的博爱主义,而是靠功利的博爱主义来实现,简言之,正是自利利他的水乳交融,最终使得博爱主义成为人类最好的选择;正是功利驱使人走向人类之爱。
目前人类正在向这种博爱主义迈进,相比传统社会,我们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但是和理想的、最高级的博爱主义相比,我们又只是处于早期阶段。我们的科技还远不够发达、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贫富悬殊、霸权主义、专制特权、教育不匹配、分配不公平、民生保障有限、各种信息茧房、文化的桎梏、人性的种种缺点,等等,这些都使得现代博爱主义的实现必然需要一个过程。但是相比过去,这个过程不会像传统社会那样进步缓慢,因为现代文明正在加速度飞驰。科技的进步和制度的完善,正将博爱主义的乌托邦一点一点变为现实。
其中局部的阵痛,或一时的倒退都是极可能的,但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看,我们有一万个理由相信,人类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