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会,也许因为一句话、一个姓名或是一个行为都将引起杀头之罪,更甚者满门抄斩。在古代刑罚之中,对于杀头之罪并不属于最严重的处置之法,有许多刑罚比失去生命更难以忍受。
(宁古塔)
像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刑罚有:五马分尸、流放边疆、鼠刑、幽闭之刑等措施。对于流放边疆属于较轻的处罚措施,但对于才子流放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一生都在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最终就沦落到流放的地步,又是何其的悲哀。
一、犯人发配到宁古塔
在古代封建社会,无论是社会治安或是行为准则都没明确的界限,一些位高权重的上层人士可以随意欺辱处于底层社会的人士。尤其是奴隶制和买卖妇女,就算是杀人放火也不会被惩罚。
(宁古塔)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也开始实施一些措施,尤其是面对一些穷凶恶极的人,除了被判为死刑,就是被流放到边疆。一般流放的地点大多都是偏远地区,甚至荒无人烟。
对于人员的流放也是有一系列的制度,对先确定流放人员的原因,之后确定流放地点和时间。对于流放人员一般都是十年,如果流放人员在服刑期间表扬良好,也会有机会提前释放。
(流放的犯人)
而对于一些要流放的地区,对于犯人来说就是生不如死。就像是宁古塔,就是无数犯人听到就闻风丧胆的地方,不过这个地方流放的人一般都是犯有严重罪恶。
而大多数流放到宁古塔都是出自皇上之口,如果被流放到宁古塔,基本就是终生不可以入关,在远离家乡的地方生老病死。就像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也有许多才子,本以为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可以顺利为官。
就像古代名士吴兆骞就被发配到宁古塔,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科考作弊。在古代,科举考试是取得仕途的唯一出路,十年苦读只为一朝参加考试,而对于科举考试的要求是十分严格。
对于在科举考试中作弊的人,都会处以严重的惩罚措施,轻者被流放,重者被处以死刑甚至也会牵连其家人。就像在清朝顺治时期的作弊事件,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诸多,而有的人想要追寻捷径。
一些科考人员去贿赂考官,而这些考官公开接受贿赂,在考场之中考官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导致整个考场乌烟瘴气。尽管有无数人前途无量,却被这些作弊行为所牵扯。
对于作弊行为被发现之后,皇上便实施一些惩罚措施,对于参加科举考试的才子和考官全部发放宁古塔。当然这对一些人是不公平的,一些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参加考试,最终却要为作弊的承担错误。
但就是一人犯错误,全部人都将惩罚。在流放结果出来之后,所有才子便要前往宁古塔,其中一些才子的确是有志之士,就像是名士吴兆骞,但无奈也要前往宁古塔。
二、宁古塔的环境恶劣
宁古塔地处边远地区,长年寒冷冰封,而关内却处于冬暖夏凉的温和地带,从一个气候宜人并生活多年的地区,突然要去一个陌生并且气候恶劣的地区生活。所以在流放宁古塔的犯人不是死在去宁古塔的途中,就是在宁古塔之中度过一生。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地带,一年四季都处于极寒地带。在吴兆骞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一路对其有着真实的描写:“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
在宁古塔所见到的气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它更恶劣。春季时节应该万物复苏,宁古塔却整日电闪雷鸣,狂风呼啸,到五月之时,开始终日阴雨,天空从未放晴,过完七月,宁古塔就开始了冬季。
八月的宁古塔大雪纷飞,所有的河流都被冰冻,就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场景映入眼帘。这样的气候,在当地人都很煎熬,对于发配宁古塔的才子更是身体中的极限。
在中原地带中的才子,大多数一直生活在优越的家庭,而在宁古塔却要忍受环境的恶劣,生活的缺乏以及劳累的工作。对于才子发配到宁古塔并不是让他们去那里生活,而是让他们去服苦役。
三、难以下咽的饭菜
在宁古塔对于才子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摧残,更是心灵上的摧残。宁古塔除了地势环境恶劣,当地的食物也是本地所特有的,对于外来人员,基本上是不能被接受的。
对于水土不服的才子,想要更好的生存在宁古塔之中,只能去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对于宁古塔人员,他们常年喜爱吃的食物一般是粘豆包、酸菜和酸汤子。
这些食物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在极冷的环境中也可存放很长时间。就像粘豆包,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循环和代谢会加快运转,会造成容易饥饿,而粘豆包属于轻微压缩的食物,比平常其他食物更能抗饥饿。
粘豆包粘粘糯糯,并且具有甜味,很受当地人的欢迎,尤其是小孩子。而对于酸菜和酸汤子,这两种食物都是通过发酵而成的,所以气味比较浓烈。
而对于生活在宁古塔的人士,大多数人都是男性,也有许多是流放到宁古塔之中的。在宁古塔生活时间长的人对于食物的方面没有很多的理解,只要“管饱”和味道到位就能满足他们的生活。
但这些食物对于常年生活在中原的才子却是极大的考验,如果不吃将会饿肚子,但对于这些食物又难以下咽。就是因为水土不服的原因,也造成了许多流放在宁古塔的人病逝。
而才子们对待水土不服的方法就是逼迫自己接受这些食物。其实这些食物来说,如果仔细品尝,会发现这些食物会别有一番风味,虽然没有中原食物良好的样式,但嚼起来味道更容易使人接受。
所以这些才子长时间生活在宁古塔,慢慢地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和食物,不仅可以很好的应对恶劣的环境,而且对这里的食物更是产生了依赖性。就像一些人可以离开宁古塔时,却好像人走了心还在宁古塔。
小结
就像诗人吴兆骞,生活在宁古塔时写了诸多的诗文,从这些诗文就可看出吴兆骞在宁古塔的心态变化。由最初的难以忍受,到最终的习以为常,甚至在离开宁古塔时还恋恋不舍。
对于发配边疆是朝廷实行的惩罚措施,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发配边疆的人不仅可以在宁古塔很好的生活,而且对宁古塔更是产生了别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