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任何一个女人,或者说任何一个结婚的女人,总是要过一关的,那就是婆媳关系"大碰撞"。虽说这在中国是一个传统又难调和的问题,但
三毛也没想到,自己一个远嫁西班牙的潇洒女性,依旧不能免俗。看过三毛作品的人,便完全可以从中看出她与婆家人之间的你来我往。
每个媳妇都是抢走婆婆"情人"的罪人,在婆婆面前,三毛也无法保持洒脱
事实上,三毛当初嫁于荷西是没有想过婆家这层关系的,而且,相信三毛也一直以为她与荷西是相互选择了爱情,所以与任何人都没关系。
但这只是三毛未见婆家人之前的心态,她完全忽略了一个西方保守却严苛,甚至有些奇葩式家庭的压抑性。比如她与荷西一时随意,便直接选择了结婚这件事,婆婆真的记了她一大过。
只不过,这时的三毛有着荷西的宠爱,且行事积极,以动制静,每周为婆婆写一封"请安信"。
哪怕她一直没有得到婆婆的只字片语,却默默种下了荷西更多的爱。想来在这种情况下,婆家人也不至于太过为难三毛了。
而事情正是如此,当荷西带着婚后的三毛第一次出现在自己父母身边时,一个大家庭热烈地拥抱了三毛。荷西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的家庭地位还是不可撼动的。
三毛对此,深以为然。
不过,为了后面打开局面,三毛还是不惜放下自己知识女性的自尊,为这个陌生人组成的家庭展开"保姆"式形象:每天比婆婆早起,打扫卫生,做早饭,圣诞节甚至一个人做了37个人的大餐!
除此之外,三毛还必须与荷西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让婆婆心理上更为舒适。圣诞节当天,三十多个人吃得狂欢尽兴之时,却没有任何人想过这一切都来自三毛。
看看,一个媳妇想要获得婆婆的认可是何等壮烈。但这还不算完,三毛若认为如此婆婆便将自己当成家人了,那真的很幼稚。
当她与荷西迫于生活暂居大加纳利岛,过上按月还马德里房贷的日子后,竟然又一次迎来了婆家人的大考验:公婆、小姑、小姑家人……听到这一长串的人员名单,三毛马上计算起自己家的盈余现实。
这时的三毛是本着花钱买人品的,可惜的是她虽然借了钱欢迎这一干人,但并没有换来婆家人的任何实际情感。
婆婆一干人住了30天时间,每天吃喝消费,却始终没人问过三毛与丈夫到底欠了银行多少房款,就连日后如何继续生活都没人问过。
这也就是强大的三毛,想来换成任何一个中国媳妇,脆弱的内心早就无法承受了吧?三毛在这场"婆媳对战"中完败,也从而为她日后的现实写下了结局。
荷西轰然而逝,婆家人隆重登场,可却除了财产之外就是买买买,亲情呢?
看过三毛《背影》的人都为之大哭,因为荷西突然去逝了。当然,人们哭的不是荷西,而是处于伤悲无法自拔的三毛。
面对丈夫的突然离逝,这对一个年轻女性来说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内心伤痛的。三毛多次抱着荷西的尸体大哭,甚至产生了与之一同入葬的不现实想法。
三毛就是这样一个
要么不爱,要爱就以命相爱的女性,她所有洒脱与落落大方都只能表现在没有爱人的地方。可失去荷西的她,便什么都无法顾及了。
而这个时候,婆家人又一次打击了三毛。因为他们以三毛过去有荷西时的表现为主,认为三毛还应该是那个处处礼让于他们,照顾于他们的"媳妇"。
三毛在书里是这样写的:荷西的家属赶来参加葬礼过后的那几个小时,我被打了镇静剂躺在床上,但药性没有用,仍然在喊着荷西回来……我事后知道母亲发着抖撑着用一个小平底锅在一次一次地炒蛋炒饭,给我婆婆和荷西的哥哥姐姐们开饭,而那些家属,哭号一阵,吃一阵,然后赶着上街去抢购了一些岛上免税的烟酒和手表、相机,匆匆忙忙地登机而去,包括做母亲的,都没有忘记买了新表才走。
诚然,丧夫之痛是极重的打击,那相对而言的丧子之痛呢?儿子死了,年纪轻轻,母亲竟然在葬礼之后毫无异样,还不忘买买买。这种表现是冷漠,还是自然而来的中西文化大不同呢?
反正三毛这样一个走遍世界的女性都看不懂了,都无法接受与理解了。自然,她与婆家人的关系也产生了不可缝合的裂隙。至少,这种在儿子葬礼之后的平静与豁达,让三毛从心底里生出了不可思议。
可这时的三毛再也没有了荷西,这一切看不惯,不理解,她都只能写在书里,默默地自己消化。后来她从大加纳利岛搬家时,把所有的东西都送了人,甚至连自行车都给了送报人的儿子,却一样也没留给婆家。这就是三毛沉默背后的反抗吧?
但无济于事,后来回到马德里,那套用了三毛与荷西所有精力买下来的房子,最后还是全都被婆婆一家拿了去。三毛只剩一枚结婚戒指,还有一副悲痛身心。
回看三毛的这场婆媳关系"大碰撞",除了放低姿态就是默默付出,其他的再没有任何瓜葛。感情?三毛都不敢想的事,我们还提它干什么。作为受中国传统思想教育的华人思维,这种婆媳"对招"只有"输",没有"赢"不是吗?
虽然说三毛在作品中对自己婆婆写的少之又少,但只是那寥寥几笔也将她婆媳之间"一地鸡毛"的现实表达清楚了:我们之间没有任何情感,更兼文化不同,相互之间没有"战争",但有的却是绝对的人间凉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