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看上去显得诡异晦涩,因此为后人所诟病。究其原因,其难不在文字本身,而是在书写方式上。
《山海经》是山海考察行历的记录,按照常理应该从出发点,也就是岐山、洛阳一线开始,为什么从南方,又是从南方的西面开始呢?原因在于书写者有尊崇西南的文化理念或者说原则。
考《易经》第四十六卦说:“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彖曰: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用见大人,勿恤;有庆也。南征吉。”
又《易经》第二卦说:“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
《易经》第三十九卦说:“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易经》是西周一部很重要的著作,传为文王所作。南和西南是周人崇尚的大吉大利的方位,就像后来人们尚东拜日一样,因此成为《山海经》率先记录表现的方位,也因此,《山海经》应该是西周人写作的书。又《诗经·绵》说: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溪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救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迺立皋门,皋门有伉。迺立应门,应门将将。迺立冢土,戎丑攸行。
《绵》是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记录了周人开天辟地的历史传说。根据《绵》诗我们看出,周人从古公开始就注重龟卜决疑,把立庙之事当成最重要的大事,而建筑立庙的过程也是从西面开始,由西到东进行。几则材料之间可以相互印证,这样我们对《南山经》的从西到东的书写方式也就可以理解了。
周文王一直自称西土之人,就是将周定位为西方。《何尊》出土于陕西,根据器形纹饰及铭文字体风格,知此器的制作时间属西周早期。
铭《何尊》文云:“肆文王受兹大命,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自之义民。”现藏宝鸡市青铜博物院。
《何尊》中的大命就是天命,中国就是天下中心,尊表示周人完成了天下中心的转换改制,写作时间在武王克商之后,武王决定建设中心都城,因此周公建设洛邑是秉承武王之命完成了这一任务。
建设洛邑的目的,《尚书》《史记·周本纪》《逸周书·度邑》也都有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忧虑“未定天保”而夜不能寐,就是要确立享受天命的正统,居天下之中,周公花了五年时间确定洛邑,就是把有夏之居这一“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的中心确定下来,于是迁九鼎,同时伐淮夷、践奄,改度制、兴礼乐(包括根据道里确定五服制度)。
《国语·周语上》记载“周穆王时祭公谋父云:‘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亨,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亨,岁贡,终王。’”
虽然按照道里分出五服,但将边远地区一般称为蛮夷,如西称昆夷、东叫淮夷、北作畎夷,等等。中国的大一统社会由此全面形成,而所谓华夏中心论也当然产生,至于后来彼此消长,重新洗牌,就出现了华夷之辨。
周人一直以西为尊,因此不忘初心,言事皆始于西。故《山海经》从西南开始写起!